读书的报告

时间:2023-02-23 09:59:23 读书报告 我要投稿

关于读书的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读书的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读书的报告

  关于读书的报告 篇1

  校园文化既是高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紧密相关,又是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的建设、繁荣和传承,要落实到不同的层面。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

  让我们携手走进公管学院举办的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主题的读书报告活动中,领略浩瀚书林中的亮丽风景,体味书中的无限情趣!以“读书?求知?成才”为口号,我们将全力为广大读书爱好者营造一方温馨清雅的'学习氛围,为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我院的学风建设,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尽一份微薄之力!

  本次读书节以“共知、共享”为主题,以“点拨人生迷津,启迪智慧,开导人生”为己任,进一步加强同学们的求知欲,号召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希望各系能组织同学踊跃报名参加。

  公共管理学院第八届读书报告于3日隆重拉开帷幕。主要内容包括:

  1.读者交流会

  2.品析名著---文学讲座(两场)

  前期准备:

  一.联系文传学院老师指定相关书目和写作主题。(团宣)

  二.各班分派写作重点,确定参加人员。

  三.确定教室及主持人.(13日前)

  四.邀请嘉宾和老师。(秘书处)

  (一)读者交流会

  活动目的:在相互的交流中,增添大家对读书的乐趣

  主题:交流学习经验,探讨文学知识,交流文学感想,共飨文学盛宴

  活动形式:选手自由交流+评委提问+观众提问

  主持:吴静

  时间:18日

  地点:待定

  参加人员:每班四名同学(05、04级为主)

  活动对象:全院师生

  老师打分标准:每项各25分

  口齿清晰,语言连贯流畅

  针对性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准备充分,对书和作者理解深刻

  思维活跃,应变能力强

  (二)品析名著---文学讲座

  主讲:文传学院老师

  时间: 23日、 24日

  地点:学院101室

  主题:名家讲名著,新听新智慧

  主持人:王征

  活动形式:老师讲述+观众提问

  参加人员:全院师生

  后期工作:

  一、颁发奖品和证书(学宣制作)

  二、向评委老师和嘉宾表示感谢(学生会主要干部)

  三、征集广大师生对此届读书报告比赛的意见和建议。

  活动经费:

  评委礼品180元

  选手奖金奖状等600元

  讲座主讲老师礼品400元

  其他未知(打印、水等)

  总计

  关于读书的报告 篇2

  一向久仰《红楼梦》的大名。但以前总是对他提不起兴趣。总是觉得贾宝玉一个堂堂的男人,整天和一群女流之辈瞎混的故事有什么好看。之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放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一个系列节目。讲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我也断断续续的看了几集,才对红楼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之后在图书馆来乱逛的时候偶然翻到了红楼梦,于是就借来看了。

  到目前为止,书还没有看完。只看到了70多回,因为毕竟还是要以学业为重,只能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来阅读。读的也是囫囵吞枣的,很多东西都还没有细想。但是对我这个水平来说,也就应差不多了。按刘心武说的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才是精华。后四十回完全就是狗尾续貂,我还没有看到后四十回,还无法验证这句话,但是即使看了倒也不必须看的出来。

  在红楼梦里,人物众多,但是发一个人物的人性都十分的鲜明,即使只有寥寥数笔,曹雪芹也能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出来。而且对环境的描述,也十分细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红楼梦里所涵盖的'知识面也十分多。以致于有人专门的开了以红楼梦里所描述的食物为基础的红数菜馆。还有的人就专门研究红楼梦里的诗,一本小说里的诗就值得人去专门研究,可见红书中诗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含意之丰富。

  红楼梦里的人物之多,关系的复杂也是令我感到惊讶。以致我此刻有些人物的关系我也不是理的十分清楚。这也是为什么曹雪芹历经数十年才完全这部巨著。只是之后由于借阅者的丢失,又有版本说是因为被为而查禁,故意烧毁。才导致了我们只能欣赏到原版的80回。

  在红楼梦的人物中,每个阶段我所喜欢的人物也是不同的。刚开始我对林黛玉每一天都是哭哭啼啼的感到十分的厌烦,但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人物的性格也丰满起来,我也开始能够理解为什么曹雪芹把人物写成这个样貌的原因,在大观园的众多人物中也数林黛玉的才华最出众。

  对红楼梦的文学性的欣赏来说,我是没有什么太多的评价。主要是因为我自己知识潜力有限。对小说理解不够深刻。对我来讲,只是看看其中的情节。对小说的所谓的反封建性质还不是能够深刻理解。我个人认为作者想透过贾宝玉来反映他对封建社会的深恶痛绝是有点不勉强的。贾宝玉厌恶读书,完全是因为他贪玩的天性所致。贾只是一个小孩而已,哪个小孩不贪玩呢?而且一个有钱的公子哥不愿读书也是能够想象的。没有生活的压力。读书有什么好呢。读不读书都是一样的生活。那边是大观园的姐姐妹妹,那边是烦闷的私塾,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有情绪读书吧。

  看了一些相关的红学研究的书,说实话,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中意于红学研究,因为这本书确实有它的独到和美妙之处,但是我同样认为有些研究是有些过火了。只是主观的臆断,而没有足够的证据。说实话,曹雪芹老先生死了那么多年,有谁明白他的脑子里到底想的是什么呢。虽然他的作品是能够反映他的思想,但是我们不能什么东西都往里放的啊。

  毕竟他只是小说。但是却有人生拉硬拽的去找生活原型。我觉得未免有些牵强。毕竟这只是一部小说。不是回忆录。或者传记。

  关于读书的报告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春暖花开,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愉快的校园。课余时间,大家关于自己春节的压岁钱怎么用?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的交给了父母保管,有的交学费,有的人买零食,有的人买玩具,有的人买文具,还有的买书本------

  同学们的压岁钱用来做什么?他们的压岁钱该不该交给父母?到底应不应该自己支配压岁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决定调查一下我身边熟悉的小伙伴。

  二、调查的结果

  我一共调查了十个人,并对以上情况作了分析。

  1、其中有五个人交给父母保管,自己需要买东西跟大人说,由大人负责购买;三个人的压岁钱自己保管,一部分用于交学费,剩余部分自己自由支配,可以买零食、买玩具、买文具等;其余二人完全由自己支配,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2、有一半同学的`压岁钱都交给父母保管。

  3、大多数同学的压岁钱由自己支配,就存在乱花压岁钱的现象。

  4、有的同学没有把压岁钱用作零花钱。

  三、建议

  1、大家应该多把压岁钱交给父母保管,因为压岁钱是个不小的数目,让家长存起来,拿出一少部分做个统筹规划:花在买文具或课外书上,极少的一部分用于偶尔买零食,极少的一部分用于买玩具。

  2、大家要想清楚压岁钱其实都是父母长辈辛苦挣来的,自己能得到多少压岁钱,实际上自己的父母就得给出去多少压岁钱,最终算下来实际上只有自己父母给的那才是真正的压岁钱。

  3、对于压岁钱应该有一个规划,我们要合理运用,不能花太多。

  4、对于压岁钱没有支配权的同学,家长可以合理地给一点,培养和锻炼孩子的理财能力,让孩子从小学会合理花钱,学会生活。

  最后希望大家合理使用压岁钱,愉快生活每一天,健康幸福每一年。

  关于读书的报告 篇4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发人深醒、促人思考”、“不读书的人,不仅人要变得浅薄,也将被社会的前进步伐所抛弃。”为了让同学更好地了解读书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打造和谐、大气的文化,在每个学期初举办读书报告比赛,在我院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炎热的暑假也因为有了书籍的陪伴而不再单调,看着自己的思想结晶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公管学子遨游书海,呼吸书香,品味经典,对话大师,完善人格。这些也俨然成为了我们学院学术沙龙的一部分。

  此外,我院还于04年承办了“广西大学年大学生科技节社科类学术论文及社会调查报告比赛”。社科类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比赛是我校年大学生科技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经过申报,校科技节组委会、校团委决定,把该比赛项目的承办权授予我院,我院也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任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我院学子也在该届比赛中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另外我院还紧扣时代步伐,在十七大召开之后迅速举办了“欢庆‘十七大’喜迎‘两会一节’”知识竞赛,在广大同学中掀起了一股学习和领会十七大精神的热潮。

  一.活动目标与思路

  1.以课程为依托,在各课程中提倡阅读文化

  2.促进学校内涵式、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努力创建“书香型学院”。

  3.在学生中倡导“与书交朋友”的思想,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自觉看书的氛围,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读书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以“读书报告比赛”为载体,开展全院性的读书活动,构建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推动书香校园、书香班级,提升学校品位。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读写能力,充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

  5.以书籍为纽带,促进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以书为友,增进师生的感情,也为老师在授课中把握学生兴趣做好了铺垫.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1.确定活动方案。

  2.请老师指定书目,并确定初赛和预赛的评委。

  3.向各班发出通知,广泛发动,并在学院和学校贴出板报,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4.督促各班,及时把参赛作品送老师评议,决出进入复赛的作品,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举行网络投票。

  5.决出获奖作品,举办颁奖仪式。

  三、工作成效及取得的经验

  1.每一届直接参与到读书报告比赛中的同学都多达几十人,再加上网络投票和平面宣传,每次比赛都能在同学当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也促进了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2.通过举办读书报告有效的在我院营造了良好的读书风气,对于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广大学子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氛围。

  3.另外通过读书报告,还让我们发现了我院许多具有文学天赋的人才,通过读书报告也有利于进一步把他们引向学术的`道路。

  四、附件目录

  1、第四届读书报告策划书

  2、第六届读书报告策划书

  公共管理学院第四届读书报告比赛策划书

  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弘扬读书文化,响应学校号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营造良好的读书风气,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推进学习型校园建设,同时为了组织教育学院同学们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氛围。我院举办年读书报告比赛。

  参与对象:我院全体本科生

  活动时间:年18日至9日

  主要参与部门:文化部、宣传部

  具体安排如下:

  一、前期准备

  请学院老师指定相关专业数目,并购买活借阅相关图书。

  二、宣传阶段

  年1日至放假,在全院范围内,通过办板报、办院刊、在网站上发布相关文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及相关活动。

  三.主要活动:

  1)督促各班宣传委员及时收集参赛作品

  2)统一上交各班作品

  3)联系三名老师担任评委,分别单独评阅一部分作品,每位老师评出十名进入决赛

  4)另请三名老师对进入决赛的作品分别打分,再取其平均成绩

  3)比赛期间其他各部进行相应的配合

  作品要求:A4纸张,不少于2500字,字体为小四,上交电子版和打印版

  递交方式:交至各班宣传委员,由班级宣传委员将打印版和电子版分别提交至文化部干事和邮箱

  李政冀3271992 wenhuabu04@126.

  报名及交稿截止时间18日

  四、颁奖仪式急暨读书学习经验交流活动

  时间:9号下午3:00

  地点:学院203

  嘉宾:哲学的老师为主

  获奖选手:一、二、三等奖的得主

  主持人:暂定为李皎

  奖励以物质奖励(现金+书籍)和精神奖励(奖状)相结合方式

  五、具体平分标准

  届时将邀请学院各专业资深老师以匿名形式组成评分小组对作品进行评分,并用加权平均数求出最后得分。

  1.题目新颖,紧扣时代主题5 %

  2.独特的思维角度,有一定社会价值20 %

  3.深入的思想内涵40 %

  4.语言流畅,达意清晰15 %

  5.条理清晰,有一定的知识构架20 %

  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将按照参赛人数,依据作品得分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数名,优秀组织奖二名。比赛共设奖金1000元,并颁发荣誉证书。

  六、经费预算

  奖金1000元

  打印费用100元(预计)

  颁奖活动费用300(预计)

  共计1400元

  关于读书的报告 篇5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通过网上发布问卷调查的形式,借助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站问卷链接,扩大问卷调查范围,面向各省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将通过填写得到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并用百分比的形式呈现出来。最后共收到122份调查问卷。

  (二)调查内容:从大学生阅读时间、阅读习惯、阅读领域以及大学生活等方面进行调查。具体内容见附在本文最后的调查问卷。

  1.收到有效问卷122份,其中男生56人(约占45.90%),女生66人(约占54.10%);大一学生50人(约占40.98%),大二学生70人(约占57.38%),大三学生2人(约占1.64%)。因此主要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

  2.在以最喜欢哪种途径读书及其大概比例中的调查结果为:约53.11%的同学阅读纸质书,约28.08%的同学阅读电子书和网上读书,约18.80%阅读报刊杂志。由此看出,纸质书仍然是大学生们阅读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书和网上阅读也以迅猛的势头增长。

  3.关于每天是否读书的问题,只有约19.67%的同学选择是,约55.74%的同学选择基本能做到,而24.59%的同学选择了不是,只是偶尔会读。超过半数的同学基本能做到每天都阅读。

  4.关于平均每天会花多长时间阅读,约6.56%的同学在三小时以上,约67.21%的同学在13小时之间,约22.95%的同学选择少于1小时,而约3.28%的同学选择了基本不看书。由此看来,大部分同学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3小时左右。

  5.除课本外平均每个月会读几本书,约6.56%的同学选择0本,约73.77%的同学选择13本,约14.75%的同学选择46本,约4.92%的同学选择了6本以上。

  6.在暑假生活中阅读了多少本书,约6.56%的同学选择0本,约50.82%的同学选择了12本(含2本),约34.43%的同学选择了34本(含4本),只有约8.2%的同学选择了5本及以上。

  7.面对丰富的大学生活,面对时间的安排,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倾向,他们最注重哪点,这道题给出了答案。约14.75%的同学更喜欢学习,当学霸,约27.87%的同学更喜欢阅读,增长知识,约14.75%的同学更喜欢看电影,放松身心,约3.28%的同学更喜欢上网,享受时光,约29.51%的同学更喜欢参加社团或者兼职,锻炼能力,而约9.84% =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因为很可能喜欢大学生活的许多部分,因此这道题设为单选题,由此评估出哪一方面最得大学生重视。而由该样本得到,参加社团和兼职来锻炼能力最为受喜欢,紧随其后的.就是阅读。因此当代大学生还是很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的。

  8.关于通常的阅读地点的问题,约55.74%的同学选择图书馆,36.07%的同学选择自习教室,约73.77%的同学选择寝室,约55.74%的同学选择家,约22.95%的同学选择书店,约1.64%的同学选择食堂,约6.56%的同学选择其他。由此可见,寝室、图书馆、家和自习教室还是比较大众的读书地点。

  9.关于阅读主要的问题,约70.49%的同学通过自己购买,约55.74%的同学通过到图书馆借阅,约42.62%的同学通过向他人借阅,约55.74%的同学通过下载到手机上阅读,约32.79%的同学通过网上阅读,约3.28%的人选择其他方式。由此可见,自己购买到图书馆借阅和下载到手机上阅读是阅读的主要。

  10.关于喜欢什么类型的书籍,约59.02%的同学选择了文学名著,约50.82%的同学选择通俗小说,约34.43%的同学选择历史传记,约21.31%的同学选择经济管理,约40.98%的同学选择生活励志,约14.75%的同学选择宗教哲学,约19.76%的同学选择自然科学,约6.56%的同学选择军事,约1.64%的同学选择法律,约32.79%的同学选择专业书籍,约14.75%的同学选择其他。排在前三名的是文学名著通俗小说和生活励志,而专业书籍得到的喜爱程度仍然不够。

  11.在更喜欢哪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中,约72.13%的同学选择小说,约8.2%的同学选择散文,约3.28%的同学选择诗歌,约1.64%的同学选择其他,约11.48%的同学选择都喜欢,约3.28%的同学选择不喜欢文学类。因此小说仍然是同学们的首选。

  12.老师推荐的与专业相关的书是否积极去读的问题,约22.95%的同学选择通常都会找来看,约67.21%的同学选择看一些,约9.84%的同学选择从未。大部分的同学会看一些老师推荐的与专业相关的书籍。

  13.关于是否会做读书笔记的问题,约19.67%的同学选择会,约34.43%的同学选择不会,约45.9%的同学选择偶尔,一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做一些读书笔记的习惯,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同学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14.遇到喜欢的书,通常的做法,约59.02%的同学选择用最快的时间将它读完,约14.75%的同学选择按照自己的计划阅读,约21.31%的同学选择有时间就拿出来翻两页,约4.92%的同学选择虎头蛇尾,通常看不完。因此超过半数的同学还是对阅读充满兴趣,但要注意是否会因为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甚至是小说),影响自己本来安排去做的事情。

  15.关于对自己读书量的评估,0%的同学认为自己读书很多,约4.92%的同学选择较多,约62.3%的同学选择一般,约22.95%的同学选择较少,约9.84%的同学选择很少。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的读书量还是不足,从中获取的知识更是不够。

  16.大学生是否会关注和阅读畅销书,约31.15%的同学选择会,约60.66%的同学选择只是知道大概,不会去读,约8.2%的同学选择不关注。大部分大学生知道知道大概,这是紧跟时代步伐的一种表现,不能对于时代潮流熟视无睹,但也要仔细甄别,不能跟风而动,选择适合自己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书。

  17.关于对于网络小说的看法,约24.59%的同学认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口味,约22.95%的同学认为充分利用现代载体,利于传播,约14.75%的同学认为内容和写作技巧有待进一步提高,约37.7%的同学认为整体品位不高,质量较差。比较多数的同学不看好网络小说,这是要在鱼目混杂的书堆里有双明辨的慧眼,当然也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有一些比较优秀的网络小说,但不能只作为消遣的工具。

  18.读书应该是求质还是求量的问题,约34.43%的同学选择了宁可少读,也要读得有质量,约27.87%的同学选择了泛读,了解大意,能读更多的书,约37.7%的同学选择了努力既求质又求量,当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样看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三者的比例是差不多的,因此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同学做出自己不同的选择。怎样读得既有质又有量,值得我们的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挤出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或者做些读书笔记,提升我们读书的质量。

  19关于阅读动力的话题,完全出于兴趣爱好这一选项被选次数占有效问卷总数的百分率约为83.61%,提高学习成绩约为16.39%,拓展知识面,跟上时代步伐约为52.46%,提高个人素养和品位约为57.38%,消遣,打发时光约为45.9%,选择其他的约为4.92%。可见,阅读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并非是绝对功利的,绝大多数的阅读是出自兴趣爱好。提高个人素质也是大学生阅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其对于未来人生的塑造也是很有帮助的,在讲究各方面素质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更应该拓宽知识面,阅读确实是一种良好的途径。

  20关于阅读最大困惑的问题,约21.31%的同学选择了不知道读什么,约14.75%的同学选择不知道怎样读,约19.67%的同学选择 不知道读了有什么意义,约57.38%的同学选择读了但记不住,约40.98%的同学选择读了但用不上或者不会用。相对来说,阅读之后记不住和不会用成为大学生们的阅读困惑。怎样学以致用,也许也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思考的。

  21.阅读带来的最大帮助,约9.84%的同学选择学到了很多知识,有助于学业,约29.51%的同学认为阅读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升素质,约21、31%的同学认为阅读活用了课余时间,使身心放松,约39.34%的同学认为阅读拓展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0%的同学认为没有帮助。由此可见,阅读总归是给大学生带来了正面效应,以这些样本来说,拓展视野和知识面尤其帮助大学生是在哪些方面,更加是出于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关于读书的报告 篇6

  摘要:文章从底层居民对于子女教育的看法——“读书无用”还是“读书无望”,而展开调查研究。找寻底层居民对于学校教育的看法和对于子女教育“失望”的原因。从而看出底层居民的真实想法,再加上笔者对于底层居民对于子女教育的分析,表明了读书并不是无用。

  关键词:读书无用;读书无望;子女教育

  一、主要内容

  (一)背景与问题

  1、背景

  不少研究者就农村底层居民关于学校教育的价值观念做了一些新的观察。研究指出,新“读书无用论”正在农村底层蔓延并正在造成不利的影响。对于农村底层群体这股思潮,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从社会学来看,思潮长远在于农村居民轻视学业,缺乏对女子投资教育的动力。对于“读书无用”的本质,一些研究者认为书本知识在当代社会失去价值,另一些人认为“学校教育没有价值”。两种研究者对底层居民“读书”的工具性认识提出了一致的批判。“读书”需要保证政治身份受到认可与“留在城市”,底层居民才会对“读书”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和投资的热情。

  2、问题

  普通人对读书与个人生活机遇之间关系的理性思考提醒我们,“读书无用论”要有更深人的审视。本文以概念化理解这股思潮的本质及其背后的社会成因并寻求解决方案做出新的思考与解读,依据实地工作、农村家长的观点和行动的中剥离出来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再分析,是农村居民对于学校教育的态度与思考及其背后的成因。农村居民对于学校教育的认识与工作和生活联系到一起。笔者希望借助内部视角从本土的概念与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关于阶层、身份认同与对学校教育价值的判断进行更深一步认识。从农村居民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读书无用论”

  (二)理论视角

  1、社会结构

  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状况一直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个人的社会背景与其接受的教育有着密切联系。持结构功能理论取向的研究者认为,个人的受教育水平由其智力水平决定,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代表了一种合理的筛选机制,有助于社会分流的实现和社会分工的有效配置。持冲突论取向的研究者认为,个人的教育机会实际上更多地取决于其家庭的社会背景状况而非个人的智力水平。优势的社会阶层有着更好的资源用于投资和传递子女。

  2、学业机会

  不同群体的教育机会如果相对稳定便容易成为社会结构性约束的组成部分。

  3、生产心态

  布迪厄在使用“生存心态”这一概念时,在于揭示不同社会生活的深层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得以再生的机制。他主张通过社会行动者生产心态的分析,对日常生活深层结构的理解,探讨其与外在的社会结构的关系。生存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早期社会化的结果,受制于个人的社会地位一一个人的阶层和社会地位内化,以品味和世界观等倾向系统的形式展现出来。

  教育研究者对弱势群体强调个人主观的心智结构与学校场域不匹配。个体对学校教育的态度常被看作生存心态的重要内涵,也是解释个体学业成就、教育机会和生活机遇的重要变量。

  研究者从结构性要素寻求个体对学校教育的`态度和形成机制。一条思路指出,弱势群体为“失败者”。另一条为“反抗者”。两条思路都触及社会再生产在文化维度上的解释,也承认客观的社会结构对群体认知的影响。但转化有将个体“过度社会化”之嫌。个体不断表现出创生性,也表现出宏观的机会结构转化为个体针对学校教育态度的另一种路径。

  (三)方法论

  笔者利用文献法进行资料收集并分析当地社会与教育背景、相关教育制度与政策。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利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进行非正式会谈,不断聚焦问题、修正概念。随着工作深入,笔者对社会背景差异的家庭进行半开放式的访谈,不断收集数据在问题、方法、对象上聚焦。笔者从一个小村落开始不断扩大访谈范围,借助收集到的数据来对“读书无用”进行探讨,从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理解学校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笔者还写了四类田野日志,略记,记录家庭的基本情况;日志,记录计划、时间、形成与安排;日记,记录心得体会和周围环境;完整的田野日志,对认识的现象全面的描述与分析。

  (四)从机会结构到生存心态:教育期望的成层

  教育系统的诸多变化,加上录取率的增加和高等教育体系的扩张,让农村居民更有希望。当地和全国教育系统的不断扩张使得升学率不断提升,让部分家长有了新的”希望”,但身处农村社会结构较低的家长并不这么认为。地位的不同使得家长投资子女教育的能力不同,子女教育的分化导致子女在教育机会上具有差异。家庭背景状况是较为有效地预测子女受教育状况的指标。底层的居民对子女有希望的同时也有对结果的”期望”,自己的子女相比相比其他家庭,在学业上更困难。而精英家庭的家长会有意无意的比较资本优势,并提高对孩子的期望。教育机会在农村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状况成了农村底层居民判断子女教育机会的基本依据。这就使得底层居民和精英家庭对自身学校教育机会的不同和对子女的期望不同。

  (五)从机会判断到“读书无望”农村底层居民的实践理性

  底层居民趋向于在身份与可能的教育机会之间划个等号.在对自身社会地位认识的基础上,对子女可能的教育机会做个判断,并形成所谓的“期望”。他们认为孩子进入教育系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子女教育的重点。在考虑就业形势后,有了对教育的两个期望,一为对教育的期望,二为对社会流动的期望。投资教育进而帮助子女实现社会地位的流动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内容,对社会流动的盼望让他们感到针对教育的投人回报率低,减少了他们对教育的投资。

  (六)小结

  本文根据采集的数据,对农村居民对与学校教育进行解读。用于研究“读书无用”还是”读书无望“。笔者主张把握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宏观社会结构和教育机会分配格局的变化,并以此解读农村底层居民对于学校教育的认识。提供给农村居民更多的教育机会,但同期发生的社会地位分化,使底层居民更缺乏投资子女教育的能力,导致底层居民觉得”读书无望“。

  对于”读书无望“笔者认为包含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含义是指,底层的农村家长由于对高等教育机会结构的理性认识,他们对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和质量不敢“期望"过高;第二个层面的含义是指,由于对社会流动机会的理性认识,他们对学校教育对子女社会流动的作用也不敢“期望"过高。本文特别强调宏观的机会结构转变为个体态度与倾向的过程,指出教育和社会流动机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容易转变为各个阶层对教育之主观“期望”的分层——对将来教育成就和社会流动终点的阶层化判断。中国社会依然处于转型过程中,底层居民对于学校教育的基本判断依然处于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受到传统价值观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是底层居民的实践经验的产物,当前教育和社会流动机会分配的基本格局对其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最后,笔者认为不断创造的新机会和借助于政策工具实现的机会的调整能够有助于农村底层居民改善对教育和社会流动机会的期望。

  二、读后感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使我们明确的知道了读书并不是无用,也就同时否定了读书无用论。”读书无望“是底层居民对于他们子女教育的悲观看法。尽管升学率不断上升、全国教育系统不断扩张,但是处于农村社会结构较低的家长很难有对子女教育投资的能力,这就使底层居民觉得子女接受教育的”起点“就决定了子女以后的”终点“。并且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分层现象愈加明显,个人的社会流动机会也逐渐更受制于出身的影响。父辈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水平而非个人的受教育水平越来越能决定个人将来的职业地位。[1]使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期望”不高和对于学校教育表示“读书无用”和“读书无望”。,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社会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2]但中国社会背景比较独特。中国社会依然处于转型过程中,底层居民对于学校教育的基本判断依然处于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受到传统价值观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是底层居民的实践经验的产物,当前教育和社会流动机会分配的基本格局对其发展有直接的影响。[1]所以依旧有可能改变底层居民对于子女教育的看法。教育从古到今都是改变穷人命运、促进社会公平和自由流动、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最重要手段之一。[3]同时本篇文章表面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形势严峻,告诫我们不应该认为自己考上大学就应该放松、碌碌无为的上过大学四年。而是应该积极的用知识武装自己,努力的奋斗好大学四年,珍惜好在大学的每一段学习时光,从而更胸有成竹、满怀信心的步入社会。

  参考文献:

  [1]谢爱磊“读书无用”还是“读书无望——对农村底层居民教育观念的再认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xx/03

  [2]李帆教育发展需要底层视角《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06

  [3]董大焕教育致贫、底层定型与贫困世袭《法律与生活》20xx/05

  关于读书的报告 篇7

  摘要:论文以小组对华中农业大学全体本科生及以上学历学生的调查为基础,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并从读书环境、读书目的以及读书的困难等几个方面剖析了大学生读书现状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现今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太理想,各种困难制约着课外读书量,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方面做好有效措施对增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有积极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今的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不断迅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满足了这样的要求,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从而在社会上生存立足。读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课本只是知识的导游图,它只是指导游览部分典型景点,学到是只是一些基础知识,作为当代大学生,今后要担负起重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就必须在大学学习阶段获得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提高,而充分的课外阅读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根据当前学者们的研究:

  首先,已有的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就阅读目的、阅读倾向、阅读时间选择、阅读书目来源及阅读场所的研究较多。

  其次,已有的研究多半认为,大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趋向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功利性的阅读倾向。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重点放在应付各种过级和证书考试上,取得一些证书以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2、无目的的阅读行为。一部分学生课外阅读不知道如何利用与选取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大多是因为好奇和从众心理而去读书

  导致所吸收的信息仅局限于自己喜爱的某种方面,获取信息有极大的盲目性。3、浅阅读。由于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导致了速食文化的盛行,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读书只是范范的过一遍,对于里面的精华根本没有丝毫攫取 (杨雯、杨苹,2008)

  然而,在我看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较之前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处于一种物欲横流的现期所给予的读书环境,及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种种读书困难,由此所引发的大学生对读书的理性思考及目的认知,都将是我们认识新一代大学生读书行为的不可缺少的知识储备,此及本研究的旨趣所在。基于这些需要,我们展开此次小规模课外实践调查。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小组在华中农业大学对共82位的本科生及以上学历学生的调查。调查主要以随机抽样为主,分别从图书馆、教室以及寝室随机抽取

  同学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82份问卷,回收82份有效问卷。

  大学生样本的基本特征:(1)在性别结构方面,男生为58.5%,女生为41.5%,男女比例为3:2,基本符合我校男女比例;(2)在年级结构发方面,主要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共占96.4%);(3)在所学科类结构方面,以文史类居多

  占74.4%,理工类占24.4%;(4)在家庭所在地结构方面:以乡村为主(共占63.4%),省会城市的有9人(占11%),地区及城市有12人(占14.6%),县城的有9人(占11.0%),表明我校大学生大多来自乡村。

  大学生课外时间主要活动情况:在大学生课外时间最主要活动的选择上,进行娱乐活动的有53人(占64.6%),而进行课外阅读的仅有8人(占9.8%)其他有18.3%选择做体育运动和4.9%做兼职工作,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将课外时间主要用于娱乐上。

  学生每月课外阅读书目数量情况:大学生每月课外阅读数量平均在1.52本,大多数人(54.9%)每月课外阅读是一本以下,也有31人(占37.8%)每月课外阅读为2—3本,而每月课外阅读达到3本以上的仅有6人(占7.3%),表明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课外阅读量还不够理想,有待增加阅读量。

  大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类型情况:大学生课外阅读选择文学类方面的最多,有43人(占52.4%),其次花在娱乐消遣类的有19人(占23.2%),另外在应用技术类书目上的有8人(占9.8%),而阅读自己专业书籍的只有10人(占12.2%),表明大学生课外阅读主要倾向于文学类书籍,其次对娱乐类书目也比较感兴趣。

  三、大学生课外阅读影响因素分析

  表5.1显示,课外阅读环境无论是图书馆、教室、宿舍还是其他地方,大学生每月课外阅读数量都是以一本一下居多,其次是2—3本,少量大学生是3本及以上,整体上都成递减趋势,喜欢在图书馆阅读的同学每月读书量一本以下的`占59.9%

  2—3本的占31.0%,3本及以上的占9.5%;喜欢在教室阅读的同学每月读书量一本以下的占41.7%,2—3本的占58.3%,3本及以上的占0.0%;喜欢在宿舍阅读的同学每月读书量一本以下的占57.1%,2—3本的占42.9%,3本及以上的占0.0%;喜欢在其他地方阅读的同学每月读书量一本以下的占55.0%

  2—3本的占35.0%,3本及以上的占10.0%,这些数据表明了读书环境对大学生课外阅读数量影响不大。从表5.2也可以看到,Pearson 卡方值对应的概率值为0.628,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我们应该接受原假设认为读书环境对课外阅读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的资料,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并从

  读书环境、读书目的以及读书困难三个因素对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相关性探讨。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大学生整体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太理想,大部分大学生课外时间主要用于体育运动,很少的学生会把课外时间主要放在阅读上;大部分大学生每月的课外阅读数量在一本以下,很少部分学生能够达到3本及以上;大部分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文学类书籍和娱乐类书籍上,对于自己专业的书籍兴趣不大;大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受读书环境以及自己阅读目的的影响,而在阅读困难上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生活学习压力太大影响其读书量,学校的读书氛围也会对课外阅读量有一定影响。

  根据上诉研究结论,笔者有如下建议:

  学校应该加强课外时间的管理,增加一些与读书有关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各种读书讲座、读书报告会甚至可以成立一个读书协会,一方面将同学们的课外时间安排从主要的体育运动转移到以课外阅读为主,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校的读书氛围;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减轻同学们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上的压力,让同学门能够集中经历在学习上,进而增加课外阅读量。

  关于读书的报告 篇8

  读书报告评价

  给秀:好字如美文。

  给波:优秀是一种习惯。

  给茹:可再读一些感性的文章来丰富自己的阅读。 给秀兰: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别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遇上。 给琳:

  杨柳依依,硕果累累。

  给卫:怀平常心,做平常事,成就快乐人生。给贤:“你说高山流水,客答春江,后来章台游冶,系马垂杨。你说锦瑟韶光,华灯幢幢;

  后来荼靡开至,青苔满墙。你说天地玄黄,风月琳琅;后来月斜江上,云淡天长” 网上流

  传的一首词,据说是一位中学老师的作品,词句工整,用典华美,推荐给喜欢诗词的你。 给琴:只要幸福,不要忧伤。给丽:一口气吃掉幸福,在它过期之前。 给杰:喜欢“业精于勤”,人如其字,要不羁、洒脱哟!给庆英:春,在于心。

  给翠萍:无需做悲情的英雄,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 给志玲: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给利:从“旅行者”的谨慎,鳌拜的不懂隐忍,可以读出你的稳重、大气,这是很令人

  欣赏的品质。其实,也可以更加自信与张扬一些,让你的优势更优,强势更强。 给伊:于坚守中走向成熟。给桂萍:做最乐观的骆驼与电执着的鲨鱼,相信关于绿州的神话和可以冰融的玻璃。有

  时,获得成功与幸福的往往是最“傻气”的人。 给春丽:谢谢你,这本书在我的'书柜里定居许久了,一直没有读它的欲望。今天却很认

  真地读完了你的笔记,了解了故事,也很赞同你的观点——每个人都应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些

  什么,才不会在生活中迷失方向,陷入泥淖。 给岩:做一个快乐的女人,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给岭:我们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呀!给君丽:文字是治愈孤独的一剂良药。给福玲:国学其实很有趣,但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体味。给妍:可以多选择几块“奶酪”,多些吸纳、反省与创新。 给红:从感性到理性,从你的摘抄中就可以读出你成长的轨迹。 给魏:人生不可续约,所以“租来”一说并不成立,珍惜当下,把握未来。 给雪梅:“困

  境即为机遇”颇有同感,突破中实现自我。给建华:一直执着于寻找属于自己的职业幸福,相信你一定会得偿所愿。 给霞:习惯积

  淀素养。

  给景梅:能感受到你摘抄此文时的快意,英语单词一样的流畅。 给芳:相信你就是那株有魔法的尖毛草,在下一个雨季演绎出令人惊叹的传奇。 给美艳:

  时空幽远,成长无边。

  关于读书的报告 篇9

  在这段时间里,我如饥似渴地看了一本妙趣横生的书——《居里夫人爱迪生》。这本书生动地描述了居里夫人坚强的意志、爱迪生惊人的智慧。他们的优点值得我不断地学习。此刻,我就来说说我读了这本书后的心得吧。

  居里夫人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在物理、化学上都有着广泛的研究,她全身心地为科学服务着,干的都是男人要做的事,还省吃俭用,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个伟大的'女性让我赞叹不已,我决心要向她学习,学习她的严于律己、百折不挠……

  爱迪生并不是科学上的书呆子,他很有童心。有一次,他将女儿的哭声录在自己做的留声机里。爱迪生对科学的爱好还惹出了许多搞笑的事情,在婚礼时,他居然跑进了实验室。爱迪生还很宽容,有一个人把他的耳朵打聋了,他居然这样看待:“我到此刻还要谢谢那位先生,是他让我能够专心做实验,要不然,我会被身边的事物烦到极点。”

  就是这样两个伟人的故事,让我看了受益匪浅,我必须要好好向他们学习!

  关于读书的报告 篇10

  调查时间:二零xx年四月。

  调查地点:崇明小学六三班。

  调查对象:随机抽查十个人。

  调查目的:确定同学对各类书籍的喜好。

  调查经过:我一共调查了十名同学,并请他们说出大致喜好的书的类型。

  调查结果:

  从抽出的十人来看,五人喜欢看小说,二人喜欢看科学类的书,一人喜欢看童话,一人喜欢看艺术类的,仅一人喜欢看文学类书籍。

  思考:

  我认为,看书是一件很好的事,坚持天天看,会终身受益。如果看得好,能从一本书上学到许多习作的.技巧,增加阅读能力,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展知识面。

  从一本书中,亦可看出作者的想法,进而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选对了读物,就可以让我们明白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读的好书越多,我们就可以更快地适应这个社会。

  从中我总结出了一句话:读书使人进步,读书使人适应,读书使人更加容易融入这个社会!

  关于读书的报告 篇11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是西方的《孙子兵法》。该书研究了一般战争问题,对我们的军事理论学习,尤其是研究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具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战争论》,我纠正了过去对战争存在的错误认识,对许多战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由于从未真正接触过战争,很多东西都只能依靠间接经验和自身的想象来理解,因此书中某些观点难免晦涩难懂,不能很好地领会作者的思想。以下是我对该书的几点感悟:

  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是《战争论》中最经典的一个观点,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什么是战争?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暴力是战争的一个显著特征,“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本来就敌对情感和敌对意图,在对方不同样做的时候,就必然会取得优势,并且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暴力程度丝毫没有得到降低。战争使用暴力是对方屈服,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达成本国的政治目的,可以说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但是政治目的也不是因此就可以任意决定一切,它必须适应手段的性质,因此,政治目的本身也会有很大的改变。政治目的贯穿于整个战争行为中,并对战争不断发生影响,作为战争从事着,我们必须透过战争表象,看清其政治目的,这样才能认清战争本质,从全局把握战争。就拿海湾战争来说,美国打着保护人民权益的幌子,其背后的政治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军队的武德是战争至关重要的精神因素之一。武德不同于单纯的勇敢,更不等同于对战争事业的热情。《战争论》中描述武德为:深刻了解战争的精神实质,激发、锻炼和吸取那些在战争中活动的力量,把自己的全部智力运用于这个事业,通过训练是自己能够确实而敏捷地行动,全力以赴,从一个普通人变成称职的军人。一个军队只有富有武德,才能在劳累和危险中仍能坚持不懈,才能在猛烈的炮火中仍然保持镇定,才能在胜利时不至过分骄傲,失败时仍然充满信心。获取这种精神力量,只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经历一系列战争并取得胜利,另一个来源是军队经常忍受极度的困苦和劳累,只有在困苦和劳累中军人才能认识自己的力量。一支满身创伤、久经锻炼的军队所具备的武德是那种单靠条令和操练粘合在一起的常备军的秩序和技能所不能比拟的。我国当前正处于和平的发展时期,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军人,从未经历过战争的锻炼,仅仅依靠伊利的严厉的要求、勤务规则以及和平时期的操练是无法建立起战争所需的武德。和平时期的训练与实战存在很大差距,我们所具备的良好的秩序、技能、意志以及一定的自豪感和饱满的情绪,一旦遭遇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受到从未有过的挫败时,也会容易变得胆怯,甚至变得极度恐慌,手足无措以致遭受失败。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地看到这一点,时常进行实战训练,体会真正战争的那种极度的劳累和危险,这样才不至于在未来的战争中毫无心理准备。

  以退为进,拖延制胜,“逃跑”是一门艺术。这一点主要是针对防御者来说的,因为进攻者主要是以前进为目的,强调速战速决。同时进攻和防御的特点也决定了这一点,相比与进攻,防御是可以更有把握战胜敌人的一种较强的作战形式。防御者在进攻者尚未到达之前,以逸待劳,同时,防御者占据了地利和人和,时间拖得越久对防御者越有利。因此,防御者在没有万分把握前是绝不会主动寻求决战的。当进攻者采取进攻时,防御者可以退入本国的腹地进行抵抗,这种退却绝不是纯粹的逃跑,这一退却的目的,是使进攻者的兵力受到削弱,并等待进攻者削弱到不得不自行停止前进,或者至少不能击破我们在他进攻路程的终点对他进行的`抵抗。之所以这种退却能够削弱进攻者,一是防御者在退却中留下一个或几个要塞,迫使进攻者不得不进行包围或者围攻,因此进攻者兵力就会受到削弱,二是进攻者在进攻终点已经被进攻中的种种困难弄得疲惫不堪,由于饥饿和疾病而受到消耗。相反防御者等待的利益就会越来越明显,其地利人和的优势也会逐步显现出来。中国抗日战争将“逃跑”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打持久战正是以退为进、拖延制胜的最好表现,“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是无法战胜的”,因为只要充分发动群众,再加上足够的战略纵深,就足以活活拖垮敌人。中国正是具备了这一优势,我国奉行的“积极防御”方针与之相符,但是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改革,立体作战、精确打击使得战略纵深似乎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那种地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给养是决定战争胜负关键因素。军队给养是取得战争胜负的基础,能够忍饥挨饿的确是士兵总重要的美德之一,如果没有这种美德,军队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武德。但是,忍饥挨饿必须是暂时的,只能是迫于环境,如果不能及时补充给养,那么每个士兵的体力和精神一定会不断受到削弱,最终带来的只有失败。中国古代战争也将粮草放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臵,一方经常利用暗夜等条件,趁敌不备将对方粮草烧毁,敌方只能不战而退,官渡之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了袁军的主力。给养的方式有几种,一是仓库给养,但由于后方仓库与部队相去甚远,因此这种给养方式会耗费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但随着如今交通的不断发展,已经大大提高了补给效率。二是屋主和村镇供养,在居民稠密的城镇,不需要特别筹备也能供养大约同居民人数相等的部队吃一天,如果部队人数少,就可以供养几天,但在较小的城镇和农村中,由于居民少,就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三是军队强征,一个单独的营有必要在一些村庄附近野营是,可以指定这些村庄供给给养品。但以这种方式往往很少能征到所需东西。四是正规征收,无可争辩,这是筹备给养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与前一种方法的差别在于,正规征收是在地方当局参加下进行的。总而言之,军队给养是十分重要的,是进行战争必须加以重视并有效实施的。单从给养来看,防御者比进攻者是要占优势的,首先防御是在本国进行,因此其后勤仓库可以源源不断地为部队补充物资,其次当地居民对本国军队抱以友善态度,军队可以轻易从当地获取所需物资,这些进攻者都是不具备的。 《战争论》给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启示,在这就不一一论述了。下面我将就现代战争形式的变化及军事的变革,叙述《战争论》存在的局限性。《战争论》是以拿破仑战争为依据撰写的,而如今距离拿破仑战争结束已将近两百年,当前的作战环境以及作战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双方对抗是陆、海、空、天、电的全方位对抗,战争再也不是从前那样在陆地上的短兵相接。军事技术的发展,为战争提供了日益丰富的作战手段,远距离、高精度武器的出现使得作战者不用到达敌人阵前就能使其遭受致命的打击。如今,相比于陆军,空军和海军在战争中似乎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夺取制海权和制空权已经成为战争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拿破仑战争时期是没有这样的概念的。之前看过一本叫做《超限战》的书,超限战即超越一般界限的战争,我认为当前战争,不单单是军事领域,非军事的战争领域也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如今也弥漫着杀戮和血腥,比如网络,网络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一个小小的黑手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潜入一个国家的内部窃取信息,甚至使一个国家的系统陷入瘫痪。再比如金融战,是利用货币资金、通融手段在非军事领域进行和实施的战争,但却足以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索罗斯挑起的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灾难足以显示,金融战的威力绝不亚于一场军事的战争。因此,《战争论》中有很多观点是过时的,是不能直接运用于现代战争的,当时是用马车来运送物资的,既耗时间又耗精力,因此给养大多是依靠就地补充,而如今随着交通和科技的发展,直升机投送,运输机、铁路等的输送都比较方便,军队给养问题已经没那么突出。过去的战争需要长时间的行军,身体上遭受的劳累十分大,因此部队行军等的损耗往往比真正作战还要大,而如今 ,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上的压力,以及高技术武器带来的巨大的消耗,所以《战争论》中所强调的东西在现在可能不是那么突出,一些新的因素正逐步影响和主导着现代战争。

  关于读书的报告 篇12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初中、高中都有相关的课程学习,但终究只停留在浅尝辄止,拾人牙慧的阶段,所获有限而零碎。现拜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经典,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收获。

  总体来说,以前对论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语录体"的书面概念中,而今细读,渐品出了其中况味,发现其中人物其实也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机敏善辩的子贡,率直的子路,潇洒曽皙。当然,形象最为鲜明的还是孔子。虽然书中对话体占绝大部分,极少有动作神态描写,但读过之后,觉得孔子不再是高高悬于庙堂之上的画像,遥远地立于时间深处的历史人物,。有着鲜活的抱负追求、喜怒哀乐。

  《公孙长篇》中"匿怨而与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以看到孔子明澈的内心与坦荡的胸怀;《先進篇》记载: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可以看到孔子失去爱徒的'悲痛欲绝;"朽木不可雕也"的训斥,可以看到恨铁不成钢的肝火,《子罕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以看出孔子的困顿和无奈;《雍也篇》"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可以看到孔子高远的抱负和不得志的孤寂,可以领略到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和气魄。正是这些,让我感到这位笼罩着神圣光环的至圣先师,也是位更为亲切可感的师者和榜样。

  君子,是儒家理想道德规范的外化和集成。《论语》中,君子道德行为标准出现的频率极高。其中,"忠"、"恕"是反复出现的概括和总结。通过阅读,我对孔子这一伦理道德核心思想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刻地了解,这主要体现和应用与自己、他人关系的处理。

  我的理解是,撇开政治,在个人修养上"忠",主要是对自己生命和人格的负责。每个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生来对自己灵魂的保洁负责。"忠"就是忠于自己的本心,虔诚于人格境界的提升,克服锱铢世事加诸欣赏的虚妄。除了鄙弃"匿怨而与其人"之外,更多地体现在对待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遵时守信上。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述而篇》记载陈司败指责孔子偏袒鲁君,孔子闻之,"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可以看出,孔子不认为犯错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去避讳或掩饰,而是视错误为财富,视被别人指出错误为自己的收获。他把错误当作完善自身,致知修身的必须途径。《论语·为政篇》孔子答子贡问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强调言行一致,也是强调表里如一,强调待人行事与追求完美人格的统一。

  "恕",则是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他人,留存人之初的本善,即满满的同情心,并将其实在化为具体的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行为表现。如杨伯峻先生在备注中提到的,其消极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积极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何对待他人的误解便是"恕"的重要体现。《论语·学而篇》中,有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为"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人不知己,自是无碍,可这里的人,通常是和自己有交集的人,这些人若不知,误解就会产生,尤其无端的误解着实会让人窝气。此时,克服心头负气虚妄,做到"不愠",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与心性,其实也是最终消弭误解,达到和谐愉快相处的最佳结果。

  在《论语》中,孔子对"忠"、"恕"的结合也做了阐述和要求。《憲问篇》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的说法,译为"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没有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卫灵公篇》也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生命个体真正的的自由与独立,是尊重他者的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完整,便是在"忠"、"恕"之间达到高尚的纯粹——直指本心的纯粹。

  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对当前生活姿态很有启发的语句。时有豁然开朗,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之感。

  《卫灵公篇》孔子说道"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像是对我们大一新生语重心长的告诫。劝解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想法,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活状态要有所规划。《阳货篇》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挥霍光阴中,看到这话,仿佛就听见"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啊"的话以亲友和自己的声音出现在耳畔。

  《述而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不仅是孔子只忧,更应是每个在校学生之忧。有内在目标,有外在要求,要修德,要讲学,要求善。可是,正在做吗?做到了吗?这句话,提醒我们,永远在路上,可以放松,当不能松懈,上下求索之行不能断绝搁置。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这也是很多人畏葸不前、得过且过是找的借口。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吧,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畫。"意思是"如果真的是力量不够,走到到半道便会再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鞭辟入里,道理温和中性却能让偷懒者无地自容。当没开始就打算放弃时,这句话能截断懦弱的退路。

  那么,如何开步前行?我在这里找到答案:《雍也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愿意虽偏向政治,但也能给予方法论的启示。目标在前,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近取譬",就是从当前就近的必要之事做起,做好资本积累,一步步朝前迈进。

  曾子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则是一盏指明灯。以厚实的担当为底座,散发着浪漫与理想的光芒,每一遍读完,都能给人以精神力量。

  读《论语》让我收获很多,我会继续读下去。

  关于读书的报告 篇13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科常见的疾病,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癌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等方面的疾病均有可能造成出血现象。呕血和黑便是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如果出血量较大时即有可能造成周围循环衰竭,严重的会出现休克。本次报告主要就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展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包括消化道黏膜炎症、溃疡、肿瘤、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等,是常见的急症,若大量出血,血容量急剧减少可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病死率高达8% ~13.7%[1],近十几年来,由于急诊内镜等检查手段的发展,对出血部位和病因一般能迅速作出诊断[1]。目前临床上采用以下方法治疗: ① 药物治疗; ② 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 ③ 纤维内镜直视下止血; ④ 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2],临床上以抑制胃酸分泌的药进行治疗较为多见,如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本次报告选取“张茶丽,于红刚的《奥曲肽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Meta分析》”、“李元学的《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王拱辰,王萍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进展》”综述、以及pubmed上有关上消化道出血的摘要,通过这些文献资料阐明我对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观点。

  一.主要内容

  1.RCT

  RCT是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分别接受相应的试验措施和对照措施,在一致的条件下或环境里同步进行研究并观察试验效应,再用客观的效应指标测量和评价试验结果的试验设计。本文选取的RCT是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对采用口服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并与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比较,结果表明,口服雷贝拉唑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西咪替丁,再出血率较低,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在同等治疗条件下,雷贝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较西咪替丁显著,可明显抑制再出血的发生,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meta分析

  meta分析师对相同主题的一组同质性符合要求的文学量化分析。以统一主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为研究对象,在严格设计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综合分析。本文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奥曲肽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性。合并分析结果[Z = 6.79,P <0.00001,OR = 7.89,95% CI ( 4.35,14.33)],表明奥曲肽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比单用质子泵抑制剂有效。同时Meta分析也具有不能纳入全部的相关研究、不能提取全部相关数据和存在发表偏移等局限性,而本文研究中的局限性: ① 纳入的研究均为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无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其中5 个研究未提及随机化的方法,同时所有均未提及是否采用盲法,也未提及退出和随访情况和分配隐藏及意向治疗的分析,因此总体方法学质量低下,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测量偏倚等; ② 研究以显效、有效及无效等作为指标报道总有效率,但所采用的疗效判断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所用的药物并非同一批号以及剂量和疗程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各研究存在一定的临床异质性,其可能影响到结果的分析。③ 纳入研究均为中文文献,无1 篇英文文献,虽然这样更能代表中国人本身的发病特点,更有实际指导意义,但仍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同时纳入的研究中缺乏灰色文献,因此存在发表偏倚; ④ 纳入的6 个研究中仅有1 个研究报道其不良反应,并且其中若存在病例死亡也未报道其死亡的原因,所以对于其药物的安全性不能正确地做出准确地评价。⑤ 文献提及了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但统计止血率时未根据病因分类。[1]因此,设计合理、严密的meta分析文章能对证据进行更客观的评价,对效应指标进行更精确、客观的评价,并能解释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的异质性。

  3.传统文献综述

  传统文献综述有作者根据特定目的`和需要或兴趣,围绕某一题目收集相关医学文献,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结合自己的观点和临床经验进行阐述和评论,分析和评价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观点等,总结成文,可为某一领域或专业提供大量新知识和新信息,以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某一专题的研究概况和发展方向,解决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上消化道出血除了需要全面的和专业的治疗外还需要早期并且适当的评估、分类和复苏来使病人的预后最佳化。肾上腺素加上内镜治疗已经证明优于单独使用肾上腺素的方法。确认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一旦检测出阳性即可进行治疗。对于非静脉曲张出血的高危病人,合适的持续的PPI治疗对允许黏膜愈合和预防再出血是非常重要的。门脉高压引起静脉曲张(大多数是食管静脉)出血或者门脉高压胃病出血。少于三分之一的门脉高压合并静脉曲张的病人将会发展成急性出血。然而这些病变引起出血占明显的消化道出血的10%~20%,达到15%~40%的住院死亡率。如果不治疗,在住院期间50%的病人会出现再出血。当病人患有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时,应当对病人进行复苏并给予奥曲肽或者其他血管活性药物。内镜检查可以诊断出血来源,并且而提供内镜下治疗。当前对静脉曲张出血的可行治疗可对大多数病人(90%)止血[3]。

  传统文献综述通常未尝试找到所有相关文献,未说明纳入或排除相关研究的原因,未考虑研究方法或研究质量的差异和不区别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4.pubmed摘要

  pubmed数据库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资源丰富。2.信息质量高、更新速度快。3.主题加工规范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4.强大的链接功能5.检索方式灵活多样。掌握pubmed的使用是作为一个医学生必备的技能,它能帮助我们更快速更全面的掌握最新的研究报告,但是由于它主要是英语,我们阅读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语言障碍正是我们需要克服的。

  二.感想

  1.RCT

  (1)本文探讨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运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随机分组,将160 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 例,观察组:男45 例,女35 例;胃溃疡40 例,十二指肠溃疡29 例,复合性溃疡4 例,急性胃黏膜病变7 例;其中呕血16 例,黑便41 例,便血3 例,呕血+黑便18例,呕血+便血3 例,嗜酒40 例,吸烟35 例,使用过非甾体抗炎药9 例。对照组:男46 例,女34 例;年胃溃疡39 例,十二指肠溃疡28 例,复合性溃疡4 例,急性胃黏膜病变9例;其中呕血14 例,黑便42 例,便血3 例,呕血+黑便19 例,呕血+便血3 例,嗜酒41 例,吸烟38 例,使用过非甾体抗炎药7 例。;(2)本文未明确说明说明是否实施了分配方案,分配方案隐藏是为了防止研究人员在纳入患者是产生选择性偏移;(3)本文对患者有一定的排除标准:①胃癌、胃手术或迷走神经切断手术史者;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③治疗期间大出血需手术者;④妊娠、严重肝病患者;⑤高血压、血液病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这些使得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具有可比性,(4)本文未说明是否进行了盲法,易造成监测偏移。

  RCT的特点是随机分配和设定对照组,它可以有效防止选择性偏移,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极限可比性好,有标准化的治疗措施和判效标准,因此研究结果真实可靠,缺点是研究费时

  费力,同时由于其严格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导致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和外延性存在局限性。

  2.meta分析

  (1)确定系统评价题目,本文系统评价奥曲肽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性。

  (2)检索文献,系统全面的手机所有相关文献资料是系统评价与传统文献综述的重要区别之一,可减少检索文献的代表性不够而影响公正、全面评估敢于措施疗效和安全性。本文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rary、Pubmed、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今,文种限中英文,初检获得文献325 篇。但对灰色文献、专业杂志、已发表文献的参考文献、学术报告、会议论文等的检索收集较少,易造成发表偏移。

  (3)筛选文献:本文初检获得文献325 篇,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剔除282 篇,再阅读全文,通过排除标准( 如其无明确诊断标准及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了影响实验结果的药物等) 剔除37 篇,最终纳入6 篇文献。作者未制作相应的文献筛选流程图,入选的6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有一定的选择偏移,作者的筛选上对是否采取了盲法不限,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干预措施和对照措施并未详细阐述,干预措施: 试验组给予醋酸奥曲肽注射液及质子泵抑酸制剂( 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 ,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 对照组单用质子泵抑酸制剂。具体用药的剂量是否一致等不明。

  (4)评价文献质量:本文① 纳入的研究均为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无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其中5 个研究未提及随机化的方法,同时所有均未提及是否采用盲法,也未提及退出和随访情况和分配隐藏及意向治疗的分析,因此总体方法学质量低下,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测量偏倚等; ② 研究以显效、有效及无效等作为指标报道总有效率,但所采用的疗效判断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所用的药物并非同一批号以及剂量和疗程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各研究存在一定的临床异质性,其可能影响到结果的分析。

  (5)提取数据:作者制作了数据提取表,保证了重要、有意义的信息和数据不被遗漏,比较清楚。

  (6)分析和报告结果,研究比较了奥曲肽联合质子泵抑酸制剂与单用质子泵抑酸制剂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总有效率,各个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 P = 0.94,I2 = 0%) ,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合并分析结果[Z = 6.79,P <0.00001,OR =

  7.89,95% CI ( 4.35,14.33) ],表明其两种疗法存在统计学意义,即奥曲肽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比单用质子泵抑制剂有效,且效果明显。但其漏斗图宽度较宽,表面其精度较低。

  (7)总结解释结果,作者对证据的总体质量,适用性以及局限性方面均作了解释,帮助读者进行正确的算则和应用,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3.传统文献综述

  本文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进展展开论述,涉及多个方面,与meta分析不同,meta分析为集中研究某一具体临床问题的某一方面,因而具有相当的深度。本文涉及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急救治疗、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抗酸药物的应用抑制胃酸分泌、止血、内镜检查后的药物疗法、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范围较广,但未说明纳入和排除相关研究的原因,有潜在偏移存在,同样也未考虑研究方法或研究质量的差异,因此,传统文献综述有助于广泛了解某一疾病的全貌。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不同的文献,个人认为,在出血量较大时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积极补充血容量,采取奥曲肽联合质子泵抑制剂静脉注射治疗,采取内镜止血,当内镜止血不成功时可选介入治疗。在临床上我们因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优方案,使患者满意。

  三.总结

  全球每年发表数百万篇医学文献,内容包罗万象,质量良莠不齐,要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综述迅速准确获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不仅需要全面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扎实的阅读功底,更需要卫生研究人员提供系统、明确、易读易用的证据产品。 1.meta分析:用统计合并的方法对具有相同研究目的的多个独立研究结果(主要为RCT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广义来说,META分析就是系统评价的一种,用定量综合的方法对资料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的系统评价就称为META分析。目前,国外文献常常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交叉使用。也是最高级别的循证证据之一。

  2 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分别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接受相应的试验措施,在一致的条件或环境下同步进行研究和观察,并用客观的指标,对结果进行测量或评价。主要用于临床治疗或预防性研究,用于探讨某一新药或治疗措施与传统、有效的治疗或安慰剂比较,是否提高或有效。单个大样本的RCT结果是临床治疗问题的二级证据(老五级),也是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最主要分析的证据来源。

  3 一般综述:是一种定性描述的研究方法,根据作者对某领域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相关学科的了解,回顾分析该领域某段时期的研究文献,评价研究结果的价值和意义,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将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研究证据,明确阅读目的,熟悉文献的基本结构,选择性的阅读文献,去粗取精,达到高效阅读医学文献的目的,在根据文献的真实性、重要性和适用性等方面评估文献资料,切不可盲目套用文献的结论。

  四.参考文献

  [1] 张茶丽, 于红刚. 奥曲肽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Meta 分析[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xx, 21(6): 528-532

  [2] 李岩. 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J]. 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xx,28( 3) : 167-168.

  [3] 王拱辰, 王萍.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进展[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xx, 30(2): 143-146

【读书的报告】相关文章:

读书研究报告11-15

读书辞职报告11-08

读书报告范文08-26

学生读书报告11-04

读书及社会实践报告11-09

读书调查报告02-10

读书会报告12-31

读书辞职报告8篇11-08

校园读书活动总结报告06-26

学生读书调查报告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