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时间:2023-04-05 14:39: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知道毛姆以及他所著的这本书,还是好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年轻,工作没压力,有点闲钱,有大把的时间,却荒废在了人人网的页面小游戏上。跟网友边玩游戏边聊天,听他说到了毛姆是他最喜欢的作家。当时还顺手百度了一下,呵呵,惭愧啊。

  说实话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很多情景,思维是我理解不了的。我一点也不明白,因为按照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和情感道德很多事难以接受。

  然而书中对人性的刻画,对自由的向往,对遵从内心的渴望,却真想让人抛却眼前的束缚,去到那个海天一色,充斥着椰子树,大海,简陋的小木屋,只有海滩上四处游走的面包蟹和充满奇异色彩的画布中去。

  这才逐渐认识到,前篇在英国法国发生的一切,不过都是对现实的批判,对人性的复杂描述的越深刻,越能体现出后面对自由的向往。

  生活在北方城市里的我,从小习惯了按部就班,朝九晚五。偶尔的旅游路线,就更倾向于那种海边慢生活的城市。旅游结束,一切回归,开启又一轮的`加班,客户,完成KPI。谁又能真正抛开一切,到陌生的城市,不在意住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只为心中的理想而活?那种纯净的精神世界,在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太过难寻了。

  只愿我们都能有更多的空间,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不在意他人的看法,能活的再快乐一些,潇洒一些,自由一些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这本书让我太喜欢了。

  对于斯特里克兰,我先是好奇,然后厌恶,继续好奇,继续厌恶,最后羡慕,震撼。

  我最初也觉着他没有人性,自私,不负责任的抛妻弃子,之后又破坏了别人的家庭。他什么都不在乎,所以谁都拿他没办法。我甚至一度觉着他活着或者死了又有什么区别,他活着也只是他自己,他又什么都不在乎。

  可是后来,我开始羡慕他,该有怎样的力量才能支撑一个人完全不在乎别人,他不仅不在乎别人,他也不在乎自己,他不在乎是不是能成为有名的画家,他不在乎他的画是不是被别人接受,他活着什么都不为,他甚至活着也不是为了画画,他只是画画而已,就是画画。

  读这本书我反复的'去想,到底为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子,人是不是应该不在乎别人,是不是应该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到底怎么活着才有意义?我想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些想法了,所有的都取决于你自己。

  你自己人生的意义取决于你自己,我甚至不认为斯特里克兰有梦想,我觉着画画对他来说不是爱好,也不是理想,更不是工作,画画对他来说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他只是画画,画画也只是画画。如果非要给斯特里克兰画画安排一些意义或者目的,那就太俗气了,太低级了。

  月亮不是六便士,六便士也不是庸俗的生活。

  月亮只是月亮,六便士也只是六便士而已。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男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以法国画家保罗·高更为素材),人到中年,一直过着平淡的日子,有着稳定的工作、贤惠的妻子、一双儿女,却突然抛家弃子,远离故乡,沉迷于对画画的执着追求,寻找他眼中的新世界。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他冷酷、残忍,抛妻弃子,独自去追求画画的艺术梦想。他无情、不懂得知恩图报,勾引德克·斯特洛夫这个给予他无限善意的朋友的妻子,最终导致布兰奇自杀身亡;但他又是令人敬佩的理想主义者,他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拒绝享受、保持清贫,专注于对艺术的追求,穷极一生,为他那备受折磨的灵魂,寻求自由的表达,他沉迷于画画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多么吸引人?试想,我们大部分人,庸庸碌碌的过着平淡的一生,以外界给予的眼光评判着幸福与否,受生存所迫,没有时间思考生存的意义,乏味的、无聊的过完死水般的生活。我们只看到满地的六便士,而斯特里克兰却抬头看到月亮。

  感情自有其理,理性难以知晓。

  于大众而言,斯特里克兰,抛弃稳定幸福的生活,回归原始的衣衫褴褛的清贫生活,追求着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艺术梦想,难以理解;布兰奇背叛爱她更甚于爱自己的斯特洛夫而选择没有前途、没有金钱、自私冷酷的.斯特里克兰,难以理解;亚伯拉罕放弃圣托马斯医院的主任医生,来到亚历山大港谋求一个小差事,难以理解……这些都无从解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唯心而已。

  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希望我们可以听从内心的声音,眼里不止有保障生存的“六便士”,也可以有向往的生活的“月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前天就读完了《月亮与六便士》。到今天还觉得应该把读后感写下来。虽然我的阅读感想可能对别人来说,没有两便士的关系。

  很多人,在很多地方都有提起《月亮和六便士》,然而并不是很多人真正读过它。这是一个描写一位伟大画家如何处理崇高理想和平庸世俗的故事。毛姆真的故事大师、叙述大师(读的是译本,不能评论作者的语言),亦真亦假的叙述,常常让你不知道读的到底是真是传记还是小说。

  不得不说李继宏是很有功底的译者,译文流畅清晰,一点都读不出翻译的痕迹,深厚的'中文功底让人不觉得这是在读一个外国人的故事。

  最后说说Strickland。因为读过《莫奈和他的眼睛》,被莫奈贫苦和执着的生活深深打动。感动于莫奈对原配妻子Camille矢志不渝的情感,惊诧于视力严重下降的晚年他甚至挑战巨幅作画。张嘉玮平和和有力的语言让人对入世、执著、可敬的莫奈敬佩不已。

  相对于莫奈,同样是追求与众不同的的艺术道路的Strickland(或者说高更,再次感叹毛姆的叙述)却与世俗过于格格不入。抛弃妻子,置善意和爱情于不顾,最终躲入原始山林作画,过着几近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且最终默默无闻地惨死。我上网了解了一下高更的画风,确实粗矿的画风确实独树一帜,不了解艺术而向往精致生活的人可能并不会太喜欢。

  然而就是这些凡人所不能理解的另类的艺术人生,才可以称之为“传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斯朱兰的性格是孤独的,是高傲的孤独,是让同时代的人无法理解的孤独。因为在他世界里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他对生命的最高追求,那就是艺术,于是斯朱兰离开了家乡,抛弃了别人都羡慕的工作,抛弃了妻儿,孤身来到巴黎求学。学成后为了实现梦想,孤身又到了大溪地的孤岛上进行创作,直到生命的尽头。他对生活没有要求,而对艺术的追求却是崇高的,他是要用绘画艺术把世界呈现给人们,是要用艺术把生命的意义展现人们。

  斯朱兰做到了!他的梦想实现了!在我们看来,他的前半生是为生活而奔波,是为家庭为别人而活,对斯朱兰自己来说就是对生命的苟且。他的后半生在我们看来就是,他就是一个丢掉美好生活而自讨苦吃的疯子。但对斯朱兰来说那是最美好的时光!我们没法理解高傲孤独的人的`世界,因为在他们眼里,生活的琐碎都是庸俗的,只有艺术才是最高贵的,于是斯朱兰沉醉了!他完全活在了自己的梦想中,活在艺术的世界里……当他完成了那幅巨作的时候,正是被病魔折磨的不成样子的时候,也是他生命的终点,他是用艺术回答了自己的追求,用艺术展现了梦想的世界。斯朱兰是幸福的!斯朱兰是快乐的!

  斯朱兰死了,他留给后人的艺术财富是无价的,是梦寐以求的,他的艺术永远活在我们的梦想里!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但愿你的生活中同时拥有月亮和六便士。”第一次想读《月亮与六便士》便是源于在网络上看到的这样一句话。初次看到这句话,我想大概六便士代表的是金钱,而月亮则代表了某种圣洁的难以企及的事物。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事物并不能同时取得。就像古语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然而在我读完《月亮与六便士》之后,我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这是一本我无法看懂的书。确切的.说是一种我无法理解的故事。这本书讲述的是关于梦想与追寻的事。有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情世故的怪才。当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时,斯特里克兰德却在追逐他的厄运。更准确的说是一个被梦想俘虏的人在追逐自己的厄运。别人都是在不断的做加法,他却是在做减法。书中的他自私并且六亲不认,但好像他是在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也并没有什么错。他非常厌倦自己的按部就班一样的生活,他从来不想过去,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他的生活是一种伟大的不幸。书中的另一个人斯特略夫,我很喜欢他。因为他的人生是一种平庸的幸福。我觉得这种平庸的幸福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两个人两种人生对比鲜明。也正像是月亮和六便士,分别代表了理想与现实。

  就像书中所说,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月亮就相当于我们的梦想,它很遥远但却很美好。我们在追寻梦想的路上也许会很孤独,甚至到最后会一无所得。而六便士则象征着金钱和世俗,不论是月亮还是六便士,重要的是自己想要的究竟是哪一个?而我追求的又是哪一个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现在阅历尚浅,只是读来觉得行文流畅,很难细细去斟酌那些故意隐藏的线索与寓意,所以才会有这本书的落寞吧――被看作是平庸的通俗小说。再看导读,感谢又被重新带入一个世界,慢慢帮助自己去打开新的角度。

  当我们想写东西的时候,往往从自己在乎的那部分着手,稍微了解一下毛姆的背景,这就容易解释作者作为叙述者与主人公的双重身份。月亮或许代表追求与清贫,六便士或许代表世俗与豪奢,其中的选择取决于自己的认知程度以及心理的承受强度。对月亮追求成功之后的光环掩盖了大部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种种离经叛道故事背后包含的人性自私,但总归来说同情还是多于指难。就现实生活而言,这种有着毫不在乎态度的'人太少,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对周围的人造成伤害,为了心中的情怀与信念必然也要对自己下手更狠。当然还有更多的人是没有目标所以不作为,也谈不上对周围人造成什么严重影响,顶多换来几句麻木之后的讽刺。

  不能彼此论断的道理,也是小说的另一个寓意,毕竟人性与故事的曲折与复杂总是不能明说的,天真与虚伪之间的距离并非有多么远,有时只是一念之间罢了。

  就我自己而言,很难说有月亮与六便士的具体概念,我不知道自己与哪个方向的距离更近,只是想,趁年轻的时候,在自己喜欢的地方,走几步,再走几步。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书作为一部小说,同样跟书中主人公的画作一样折射了20世纪初期的世俗风云。

  开头描写主人公逝后画作名声大噪,但凡跟他有点关系的人都流传着他的各种见闻八卦,真真假假。然后描述从他离开妻子儿女从英国奔走到法国之后义无反顾追求自己的理想,从人生的半中腰踏上一条走向偏执画家的不归路。

  从作品的雏形到成行的这期间,主人公经历了人生的各种不堪但都能视如草芥,从因生活窘迫寄住到德克家,倾爱其妻反迫自杀,又奔走异乡,被爱塔爱上育子,所有经历只化作了素材,爱于一时,对美的执着仍然一如既往,短短数年,画作随其漂泊,散落各处,后患麻病,终其一生,造就不菲价值。

  比起对一部文学作品的作者在人物的心境,神态,动作,环境的烘托等等写实的功底和素养来说,对这部作品更倾向了对故事情节跌宕的'关注,作者倾注了大量篇幅渗透人性,在精神追求与现实物质方面的权衡,不惜为艺术忘我,忘却周遭,穿透世俗,创作于深邃。

  为那个时代庆幸,出现精湛绝技的画作流传于世,进而引发后来者对画家背景惊世骇俗的故事,这或许也是文艺作品在不同时代的周期规律,具有时滞性,梵高和莫奈是否也是如此,红楼梦应该是的。张爱玲在遇到胡兰成之后的文学成就才更上高度。

  不幸的是,主人公在经历了人世间多少苦难得来了举世成就,爱他的人,莫过于都爱到尘埃,才生出花,又被冷冷拍打,泯灭了一切,或许这才是文艺作品该有的出场姿态,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神秘才是优秀。

  幸与不幸,更与何人说。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一直知道这本书,包括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也引用过,大致猜测是关于梦想和现实的故事,但最近才突然开始找来读。很少一口气把一本书给读完,愣是熬夜看完(得亏不是很长),很是喜欢。

  读的快就难免囫囵吞枣,没有那么细致深入的理解。因为是第一主人公的口吻在读的时候很有代入感,作者笔下的人物也都性格鲜明立体真实,很诡异的是,即便是被描述的如此怪异自私残忍冷漠无赖的天才画家斯特里克兰,也有那些让人发笑甚至觉得很可爱的`瞬间。看很多评论比较各个人物的性格,如何如何不喜欢斯特里克兰,而我却奇怪地透过文字像布兰奇或是阿塔莫名被这个天才画家吸引。可能因为极度真实的一面对现实的讽刺,也可能因为那追寻梦想的坚定和超凡意志,也可能只是因为他是天才画家而自动忽略那些性格和行为上的不足。所以对天才画家的结局还是有点唏嘘和可惜。那幅人与自然的巨作像是生命最后的挽歌,却像布兰奇的画像那样对斯特里克兰来说画完后就毫无作用,实现精神涅槃后的付之一炬,有点儿悲壮意味。

  嗯,最后,我只能说“红毛”是天选之人。现实的我们无法做到斯特里克兰那般放弃一切和无视一切甚至做出有违道德伦理的事,只为心中的梦想而活。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命,斯特里克兰的天命就是成为伟大的艺术画家,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天命都是这般远不可及难以实现的存在,也可能如最后那个医生所说某种程度来说他也是某方面的艺术家——生活,大多数人的天命可能大多一致,成为一个普通人过好这普通的一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

  书中的“我”是伦敦怀才不遇的作家,偶然间认识了一位证券经纪人在40岁的那年,突然听从了内心的呼唤--做回自己!于是,离经叛道地他舍弃了一切,包括妻子和一双儿女,远赴巴黎,差点死去,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找到灵感,全身心地投入绘画,并在死后声名大噪。而作为叙事者的“我”也在回忆,在成为著名的'艺术家保罗·高更后,“我”曾与这位艺术家的那些人生经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对于曾经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来说,他一生中有许多让人不能理解,甚至让人发指的地方,但是单从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层面上讲,他确实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和艺术家。就比如,“我”在开篇的导读里说到,当你发现离任的总理原来只是个能言善辩的口舌之士,卸职的将军也无非是个软弱可欺的市井之徒。你就不难发现,其实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才是真正的伟大,你可以不喜欢他的为人,但不得不承认他的艺术和作品,因为你很难不对它们产生兴趣。他发人深省,他也让人又爱又恨,尤其是他身上的那种本能,虽然受他的生活环境所抑制,却像肿瘤一样在活体器官中膨胀般地顽强地生长,最终控制他整个人,不由自主地采取行动,只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却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他的偏执和冷血,还有他的引人注目。不过“我”还是希望你们不要过多的对他进行论断,免得你们被论断,更不要将表象作为判断的根据。

  至于月亮和六便士之间该如何取舍?“我”并无定论,只是谨慎地说一句:“这取决于你们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们认为你们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抑或是你们应该对你们自己有什么要求。”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

  一直想看的一本书。它太有名,脑海里一直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满地都是六便士,只有他看见了月亮。

  于是在未打开这本书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断在想,不断在想象,它到底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是关于爱情、亲情,还是光荣与梦想?

  直到我真的开始阅读这本书,到第二章结束,也没能读懂它的好。后来,看见这个四十多岁、有着美满家庭、事业有成的男人卸下了世人眼中充满艳羡的光芒,不顾一切要去追求创作梦时,我的心竟也是颤抖着的'。

  谁能想象,谁又能相信,这个男人放弃了拥有的财富与地位,却仅仅是因梦想。他说,我告诉你了我必须画画。这可由不得我。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得好不好无关紧要,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会被淹死。

  每每感受到这个疯子体内的疯劲,每每同情他的命运时,我就会想到二十一岁的自己。那时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心里莫名燃起的一团火,后来我想那可能真的只是一团偶然升起的无名火,冒冒失失地开始了飞蛾扑火的人生。

  斯特里克兰远比我幸运。在他身上,有对绘画的无限热情,有多少人羡慕也羡慕不来的天赋。而我呢?先天不足,后天也不见得有多努力,除了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和懊恼,还剩下什么?

  只有对平庸的人生心有不甘罢了。反正,我得挣扎。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

  我很久没见过月亮了,手机将我的夜晚霸占的严严实实,不过今晚我有点话不吐不快。

  以前我时常醉心于麻将,大学时跟我的朋友们几乎天天“血战”,甚至经常逃课去占位置,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开一家麻将馆,外面还得有几个台球桌……

  毕业后我们分道扬镳,最想浪迹天涯的我无奈回了老家,待我再次与新朋友们坐上麻将桌的那刻,我就感觉到我的麻将瘾不知何时消失殆尽,那一刻其实我有些慌乱,至于为什么慌乱却不知道,直到有个朋友突然问了个问题:你们如果不做老师,还能做什么?

  “我的专业是商务英语,可能会从事外贸,我在大学时参加过学校的产业园,我觉得电商行业也不错,我还可以写东西,很多地方招编辑,我对这方面兴趣比较高,我还可以做美甲!”r我只记着我说的话,其他的人的我丁点也想不起来,又或者她们什么也没有说。

  虽然我嘴硬的说了那么多,但我明白哪有那么容易,就算我说的都成立也不过是从最底下的'做起,广而不精从来都是我最大的缺点,死要面子也是我生活的原罪。

  许是日子太无聊,我打算跟自己玩个游戏,这个游戏叫“五年”,就是以五年为期限,完成叁个我,我赋予了每个我名字和标签,希望五年后这三个我都可以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就。

  等我27岁时我会再来留言,看这个游戏结果如何。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我未在书中明确看到作者强调“月亮”和“六便士”的比喻含义。甚至连这两个词汇都出现得不多。

  我并不喜欢这本书的主流主旨定位:“有多少人只是偶尔抬头胆怯地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生存的六便士呢?”应该说我是十分不喜欢这样概括这本书。因为这样的主旨定位似乎是在敲打我们这些庸庸碌碌的人,忙来忙去就为了世俗的几栋房子几万块钱;甚至有几分鼓动我们像斯特里克兰德学习的意味。

  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绝不是普通人的理想与现实之争,因为他是天才,他是极端,他是极度的自私。芸芸众生多少年,天才屈指可数。你、我都是凡人,鼓励普通人抛弃一切去追求理想,这是不负责任。“月亮”我们要时常抬头望望,但绝不应该抛弃“六便士”。“爱”才应该是普通人的生活主题,而情感也不是普通人追求美的绊脚石。

  所以,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故事,我没有多少共鸣。我尊敬他,但也鄙视他,即使我有他一样的天分,我也不会愿意成为他。

  如果没有诸多善良人儿的帮助,我相信斯特里克兰德永远无法取得最后的艺术地位(虽然他自己毫不在乎),也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得到自己毕生追求的东西(一种精神)。我相信一个世俗不通的天才必然需要许多世俗之人帮他打理世俗之事,造就天才的不只是天才自己。

  整个故事里,也没有什么坏人,有的只是某些性格弱点,而现实世界中也从未有完人。自以为是的,懦弱的,容易变心的,失去自我的……看得最通透的当属“我”了,一个年轻的作家。

  补一句,故事里的那个悲剧,完美诠释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总算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是本雪球老板反复,反复推荐的书。

  主人公史崔兰是天才画家---高更,后印象派天才(我对后印象派不太理解,我猜是以画比喻某种诉求的意思吧,这样的画更有感情的传递?)

  贯穿该书,我想到的形容词就是:不顾一切

  史崔兰追求梦想---画画,离开妻儿,拒绝朋友帮助。

  后来,固执的抢了他的粉丝胖子的老婆(敲黑板,男人千万不要胖,老婆都容易被人抢走,还有千万不要轻易成为别人的粉丝),最后因为画画而身心疲惫,客死他乡( 塔希提岛),也谈不上他乡,后期的史崔兰(高更)已经不顾一切,心中没有任何东西,只有画画,只有想把内心的东西画出来;

  史崔兰太太从爱史崔兰,到不顾一切的恨他,后来因为发现他是天才,又对外界说自己对史崔兰不顾一切的爱;

  胖子伯乐对老婆布兰奇的懦弱,对史崔兰(高更)的不顾一切的放纵,背后映射的是爱,崇拜;

  胖子老婆布兰奇本来过着无望的',机械的人生,由于画家的出现,表现出的不顾一切迷恋,被甩后,自杀的决绝。

  看完,回味......

  每个人都努力的用着自己的方式活着,而这些方式相互磨合在一起有时候会起到很大的冲突。这个过程其实谁都没有错。

  明白了这个,也就明白人与人交流,冲突是常态,和平相处才是稀缺的。

  如果要更多的和平相处,能做的就是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一下。

  如同它的宣传语一样,上帝的磨盘磨得很慢,却磨得很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原来听说这本书在讲月亮和六便士,在讲梦想和现实。读了之后想的更多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我也有曾逃离社会,逃离责任的时候,但我终究安定下来,有了家庭有了老婆孩子。就像许多人一样,他们想逃离社会,逃离负担,去追求真正的自我,有很多人付诸行动,但最终,绝大多数人仍然会回归社会。

  也许是人类的本性无法脱离社会,也许是如今的社会难以找到像大溪地那样的地方,也许是他们的追求和梦想不够强大。主人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厌恶,因为他打破了社会属性,让人不满和不安,但他的追求又在打动我们,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在向往作为自然人最纯粹的追求。他的前半段经历是作者亲眼所见,而后半段经历是旁人回忆。

  前后的表现有蛮大的差别,也许是时间的磨砺改变了他,也许是旁人的回忆回忆美化了死者,我更倾向于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大溪地更接近自然,远离社会,缓解了他的焦虑不安,他最终再次结婚,说不上感情深厚,但至少回归了社会属性,他并非完全的回归自然回归野蛮,他只是不适应之前的环境,不喜欢过去过多的社会属性的.束缚,他仍是会需要社会的人,只是要找到合适的环境,才能让他平衡他的追求和梦想。也许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寻觅,最适合自己的,能平衡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平衡点。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相关文章: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04-12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06-10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15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3-07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4-04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04-14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篇)02-22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15篇07-08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篇02-12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集锦15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