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报告

时间:2022-12-06 16:39:50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实验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实验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实验报告1

  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一)、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实验材料】各种颜色的橡皮泥。

  【实验过程】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再包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好了。

  【注意事项】

  1、 制作之前先考虑: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2、 便于观察可以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其剖面,以便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内部构造。

  (二)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

  【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番茄酱在土豆泥的裂缝部分或有空隙的地方溢出。

  【实验结论】岩浆受热后,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部分向上运动并溢出。

  (三)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过程】

  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有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3、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实验现象】纸箱底振动,楼房倒塌。

  (四)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

  【实验材料】竹筷——地表的岩层

  【实验过程】

  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实验现象】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地表受到巨大的力时,会产生褶皱或断裂,形成地震

  (五)卵石磨圆的模拟试验

  【实验目的】通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材料】有盖得大口玻璃瓶、谁、砖、锤子。

  【实验过程】

  1、用锤子把砖敲成块。

  2、把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碎砖块没有了棱角,变成了圆形。

  【实验结论】在谁的冲刷和碎砖块得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六)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

  【实验过程】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掌握好加热时间,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往下掉碎屑。

  【实验结论】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注意事项】

  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2、不要用手碰石头。

  3、岩石选取易碎的页岩效果最好,也可以用板岩或风化花岩做实验。

  4、冷水的温度越低越好,最好用冰水。

  (七)滴水穿石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水滴的力量

  【实验材料】黑色手工纸、面粉、滴管、烧杯、水、米尺。

  【实验过程】

  1、在黑色手工纸上用面粉堆成大小相同的面堆。

  2、用滴管从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水,发现面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面粉溅落的范围直径。

  【实验现象】面粉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

  【实验结论】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越大。实验室条件下水滴下落的高度远远低于自然界中雨水的高度,由此推断雨水对地表有强大的冲击力,天长日久,能形成“滴水穿石“等改变地貌的现象。

  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

  (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目的】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

  【实验过程】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皮筋在震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在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的】声音是有什么传播的?

  【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

  【实验过程】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知道耳朵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是能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入水槽中。将耳朵紧贴水槽,你能听到脑中的声音吗?

  【实验现象、结论】

  1、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传入耳朵的。

  2、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

  3、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液体传入耳朵的。

  (三)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鼓膜作用

  【实验材料】纸筒、橡皮筋、火柴、细线、小镜子。

  【实验过程】

  1、把纸箱去掉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棒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的现象。

  2、将橡皮膜扎破,在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棒的现象。

  【实验现象、结论】

  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棒跳动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棒跳动。

  (四)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目的】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鼓、碎纸屑。

  【实验过程】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2、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实验现象、结论】

  响声越大,纸屑跳动的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材料

  (一)木材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流表、电池、导线、水槽。

  【实验过程】

  1、用点燃的酒精灯烧木柴,看哪种木材更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木材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软硬程度。

  4、将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木材的沉浮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木材的沉浮现象。

  6、和其他物品比较轻重。

  【实验现象】

  1、大部分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纹(年轮)。

  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有的很软,有的很硬。

  4、木材有沉浮现象,浮得多沉得少。

  5、干木材不导电,是木材导电能力很弱。

  (二)纸的吸水性试验

  【实验材料】各种长宽厚相同的纸条、胶水、尺子、水槽、水。

  【实验过程】

  1、把各种纸条一次粘在尺子上。

  2、在水槽中装入少量水。

  3、把尺子水平放入水槽,让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能就好。

  (三)陶瓷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闸门、电流计、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冷热水。

  【实验过程】

  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陶瓷的软硬。

  3、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陶瓷的沉浮现象。

  4、把陶瓷放入热水中,观察陶瓷是否容易传热。

  5、把陶瓷联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让陶瓷从高处落下,看是否易碎。

  7、有陶瓷碎片切割纸片。

  【实验现象】陶瓷不易燃,硬度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易导电,不容易传热,易碎,碎片很锋利等。

  (四)金属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铁、铜、铝等金属,小刀、导线、电池、小闸门、酒精灯、放大镜、玻璃杯子、

  锤子、木条、陶瓷等。

  【实验过程】

  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金属的硬度。

  3、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看金属是否容易传热。

  4、用放大镜,砂纸打磨,观察金属的花纹、光泽。

  5、把金属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让金属从高空处落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实验现象】金属不易燃,硬度较大,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等。

  第五单元 水循环

  (一)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实验目的】探究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实验材料】温度计、棉纱、支架、表。

  【实验过程】

  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边观察边做记录。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二)沸腾

  【实验目的】研究水沸腾的现象

  【实验材料】铁架台、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彩笔、钟表。

  【实验过程】

  1、组装好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在铁架台的下一铁圈上垫一石棉网,放上半烧杯凉水,下面放好一个酒精灯。在铁架台上铁圈上挂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2、未加热之前,先记录下温度计的读书,然后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读书。

  【实验现象】水的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

  【实验结论】把水加热到一定程度(通常是100℃)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不停地翻腾起来,这叫做“沸腾”。水沸腾后,温度计读数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这杯水的沸点。

  (二) 凝结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水凝结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试管夹、烧杯、小碟子、少量冰块、三脚架、石棉网。

  【实验过程】

  1、在三脚架上市啊棉网,把装有水的烧杯放在上面。在烧杯上面装有冰块的小碟子上。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

  3、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随着温度的升高,水里不断产生气泡,水面上游水汽出现,在小碟子的下面出现水珠。

科学实验报告2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器材 种子发芽实验盒、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贴上标签

  2、将种子放入洞中

  3、6个小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杯,用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号杯进行对比。 实验现象

  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结论 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缺一不可。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3

  “记录”是小学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整个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课程标准》所给出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有众多的内容直接与研究记录有关,如“用简单的材料,设计科学实验,并做实验记录”,“用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观察,并用文字和图来表达”等等。纵观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科学记录越来越得到了我们老师的重视,大部分课中都要求学生做科学记录,但许多仅仅是做一下记录方便汇报而已,大多流于形式。许多科学实验探究课的记录都与我们科学课记录的目标背道而驰,记录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进行有效的记录?对此,我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实践与研究,说说自己对科学课记录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一、记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现状分析:

  (一)记录内容广泛,种类多

  从《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出版社的教材内容中很容易看出,小学科学课中的记录种类繁多,涉及面广,的确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凤仙花、蚕宝宝”饲养过程中动植物的成长记录;“100毫升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实验记录;“观测云、温度、风向等”的信息收集记录以及其他的测量记录、调查记录、统计记录等等。学生要想完成这些探究记录,必须需要一定的探究能力,包括:实验设计与操作、实验观察、统计分析、调查、测量等。

  (二)科学记录随意无序,不受重视

  科学记录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没有收到相应的重视,科学记录只是张“纸”,涂涂画画都很随意。在我们听课的时候,常会发现有的小组学生在记录时并没有按记录单的要求记;有的小组在记录时间花得很少;有的小组记录的与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一致;更有甚者的面对记录单不知道该填什么。学生不能正确填写记录,导致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只有寥寥数语,汇报缺乏支撑。而且,很少有老师会对学生的科学记录做一些实质性的评价,只是上台汇报的个别学生展示了他们的成果而已。显然,这样的教育违背了科学教育的宗旨。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科学课堂上探究活动中,小组内成员都是经过分工合作的,记录员是负责记录实验结果的,大多数同学将这一任务推给记录员一人,导致他们只参与实验过程,不理会实验的记录。我们不难发现,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性特别高,一到记录时便推三挡四,漠视记录,懒于动笔,对待科学问题上容易轻信其他学生,记录员记错、记漏也得不到及时纠正。其实,学生科学态度的不端正也是造成记录参与度不够的原因之一。

  (四)探究记录价值难以体现

  在一些课堂,记录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孩子们在本堂课所谓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仅仅局限于孩子们汇报时的一刹那,在上完课后,就出现了“遗忘在课桌上的记录纸”,有的甚至进入了垃圾桶,于是记录信息就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整理及再利用,无法让记录成为我们学生和教师资料的积累,也就无法真正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我们不能否认学生在实验或观察这些具体活动中,在记录的那一刻,他们甚至产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教师如不想办法帮助学生保留,这些火花有可能像流星,一闪即逝。记录的价值就在于教师是否能将学生的科学记录转化成他们的思维内化的过程,即明确发现实验的现象。

  (五)科学记录缺乏评价

  长期以来,考试一直是学科评价的主要手段,但随着新课程实施,学科教学目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现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单一的考试发展到多元评价。在科学课堂上,老师往往只重视科学信息是否记录了,并没有对信息的价值进行有效评价,或者对学生的科学记录过程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这样教师就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记录水平,最终不能使评价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且评价方式太单一,应倡多人参与,可以是学生组内自评,互评,还可以通过家长参与记录评价,与学校、教师的教育要求保持一致。

  以上几点问题凸显了现阶段很多教师对科学记录的价值不明了这一问题。记录的价值在哪里?这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应该理清的问题。“记录”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清晰地体现着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成长足迹。因此,科学记录的独特价值不在于展示,而在于意义生成。也就是说,记录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呈现某些信息,也不是为了归档供日后查阅,而是为了解释性理解,为了提出新的问题。它是实现师生共享共创、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引导学生自主科学记录的思考和建议

  (一)“科学记录”,记录什么?

  基于这样的任务,我认为科学记录本应该记录以下方面的内容:

  1、知识点与科学概念。将一节课中的主要实验探究结论记录在相应的记录本中;或将本节的科学概念稍做记录,得以巩固。

  2、探究实验中的原始数据。要求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验时,要真实地把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和发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记录可以是李彪、绘画、表格、图片、统计图等。

  3、课外科学知识的摘抄等。一些课外延伸探究活动的记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趣闻,一些平时脑子里闪过的一些问题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学生爱科学,必定喜欢读科学类的丛书,可以从书丛中记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二)指导记录技巧,让记录具有实效

  另外,教师对“记录”价值的真正理解及实现,不完全是一个认识问题,还有待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体验和认同。因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记录:

  1、及时记录。实验结论必须根据学生自己在研究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结果作出。论证中引用的文献资料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结论的直接依据,学生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的看法,但这些看法也必须严格以自己的实验结果为依据,绝对不容许撇开科学实验结果,泛泛而谈,这不仅没有任何科学上的意义,也是与科学实验客观性背道而驰的。当然,如果学生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或者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这是完全适宜的,也是应该鼓励的。

  2、追求真实,快乐记录。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对表面事物和感官现象做出反应,它是瞬间的和无意思的行为。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实验材料的吸引力远远地大于教师。所以,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引导孩子进行探究过程的同时,还要快乐记录,不要让科学记录成为他们的负担,继而草草了事,应该激发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使研究记录成为探究活动的必要环节,表达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使孩子的探究是有价值的行为。

  3、勤于记录,给及评价。首先,孩子要做到每课有记录,教师每课必查。学生还要拥有自己连续使用的记录本。可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如绘画、文字、图片、表格日志等,来记录自己科学探究中发现的最原始的数据,勤记录,多记录。其次,还可以通过课后展示,学期评比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拥有自信心,有成功的体验。

  (三)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态度

  由于小学生刚刚开始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开始科学记录,各种设计上的和操作记录上的错误在所难免,有些科学记录往往违背了一些基本的生活与科学常识。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要鼓励他们仔细分析整个实验过程,从中找出原因,吸取教训,得出正确的科学记录。在进行科学实验记录同时,还要求学生以科学家严谨、仔细、客观、坚韧、刻苦的精神为榜样,防止任何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主观武断或虎头蛇尾的工作态度。

  (四)教师应将科学记录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当学生做到了“每课必录”后,教师可以做出一定的“回应”。

  首先,通过对记录的解读,客观的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如:他们的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是否正确,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是否尊重事实等。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记录”的认真解读,不仅是对学生为了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

  其次,平时课堂上可以充分交流记录。交流记录可以让同学们互相了解对方的探究过程及方法、分享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它比学生在研究活动过程中的自发交流分享更具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让记录成果在集体面前展示、交流分享,需要学生把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或图画形式,再在交流汇报中反馈成日头语言,它要求学生言起来有序、有据、有理,思维更富有逻辑性,此间获取的信息需处理得更加完善。

  最后还可以珍藏记录。这种珍藏或者是以学生自己带回家的方式,或者是在教室里的某个区域开设专门的陈列区的方式,或者是档案袋的方式等。这些对待学生劳动成果的方式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而且还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成性评价,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记录成长轨迹的较好方式。

  三、科学记录的收获与反思

  因此,我对学生的科学记录要求是严格的。通过几个学期的应用,收获颇多: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他们的科学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技能得到了一定的磨练,发展了科学思维。

  3、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他们的观察更客观了,更全面了。

  科学记录的运用使我们的科学教育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今后,我还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对学习记录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从而提高科学记录本的有效性,让其更丰富,更完善,更人性化,为科学教育搭建“展翅的天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科学实验报告4

  x年级x班x组组长:

  实验时间:xx

  实验名称: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目的自主认识小灯泡、电池、导线的构造。

  所用器材:(装置)电池、电池夹、开关、小灯泡、灯座、导线、回形针、纸片等。

  实验步骤:

  1、用一根导线、一个灯泡、一节电池,连接好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2、增加电池夹、小灯座、开关,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结果:

  简单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四个部分组成。

  认识与结论:

  灯泡要亮须有电源、导线、开关等。

科学实验报告5

  实验内容 7阳光下的影子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橡皮泥、木棒

  实验步骤

  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2、每隔十分钟,量铅笔影子的长度,在白纸上做下记录。

  实验现象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结论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6

  实验内容 2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阳光)

  实验器材 绿豆芽、实验盒、

  实验步骤 将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 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的不好甚至死亡。

  实验结论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7

  实验内容 10光与热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 温度计1支,镜子3面,胶布

  实验步骤 1、用胶布将温度计固定在墙上。

  2、用镜子反光对着温度计(一镜反射或多镜反射)

  实验现象 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实验结论 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8

  摘要:科学探究实验是新课程着重介绍的知识点,同时又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本文对科学探究的六大要素逐一加以解释,并以实例说明如何做好科学探究实验及如何做实验报告。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实验 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实验方案 数据处理

  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一般来讲,我们进行科学探究都要遵循以下步骤或流程:

  一、提出问题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因循守旧之人与开拓创新之人的分水岭。

  我们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是科学的,不能反科学或伪科学,而且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可以探究的、值得探究的。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我们所能提出的问题应根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却不能脱离生活和实际经验,提出的问题应在其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即有能力应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加上部分未知的物理知识,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思想,或独立或协作地予以解决。

  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必须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是为提出假设或大胆猜想奠定基础。从物理学的角度较为明确地阐述该问题。

  二、猜想和假设

  让学生做假设和猜想,就是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验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猜想与假设,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讲,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郅庭瑾先生认为,高中生业已具备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

  ①学生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的抽象逻辑过程,达到目的。

  ②学生思维业已具备预设性,在解决问题之前,学生已采取了一定的方式和手段。

  ③学生思维已渐进形式化。中学生开始逐步地由具体运算思维占优势发展为形式思维占优势,不仅能够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而且能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高中生在他们的实践与学习中,已能够完成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去获得具体知识的完整过程。

  ④高中生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

  ⑤学生思维能跳出旧框框,创造性思维已获得迅速发展,开始追求新颖、独特的东西,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大胆猜想,只有想象,才能尽可能多地突破旧有知识的羁索,打破时空的限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合理的或大胆的猜想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无意中的直觉往往可以打开解决问题的大门,激发创造的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一种大胆而有根有据的判断往往也可以突破层层迷团,实现探究的目的。

  三、制定实验方案

  方案是种思想,是个预设,只有经过多次尝试才能完善;方案是盏街灯,是座灯塔,指引着我们有目的有步骤地完成实验或既定目标。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步骤是否井然有序,关系到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切实可信,关系到实验结论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普遍性。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好就好在实验设计的巧妙,设计的合理,设计的浑然天成。为此:

  ①方案中的仪器应选材合理,便于准备,不能要求过高。在确定实验方案之前,应首先学会正确操作和熟练操作,特别要注意应该注意的事项。

  ②探究过程应尽量清晰,各步骤间衔接流畅,表格设计合理,应尽可能多地确定实验方案,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验,并由此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确定最佳方案,同时若其中某个实验被确认失败的话,也可以尽快选择其他实验方案。

  四、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方案,按照说明书正规操作,操作时应注意安全(包括仪器安全和人身安全),实验中要如实记录数据和实验现象等,利用观察、实验或其他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实验数据和信息。

  尽可能地收集实验数据与信息,目的是尽量减少偶然误差的干扰。收集到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做定性分析;数据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做定量的计算。当然,为了更好地逼近实验结论,我们除了实验手段外,还可以从多种信息源上采集和获取信息,以弥补实验手段的不足。

  五、数据处理

  整理完所收集到的数据与信息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结果予以解释和描述”,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得到哪些反馈呢?

  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实验结论时,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论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

  ①条件相当严格,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

  ②实验方法相当完善,当然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③表述简洁而严明,应尽量用严密且准确的科学术语来描述,且具有相当严谨的逻辑。

  六、心得体会

  通过实验,汲取失败的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实验后要提交实验报告,报告中要科学地表述自己的探究思路、过程、方法和结论。踢过足球比赛的大都知道“我们在比赛中,既要注重自己的积极突破,又要注重团队的团结合作”的道理,同样在科学探究实验中,自我自主探究与交流协作也一样重要。在合作中注意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实验方案,也要能够积极听取他人的建议,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成果。只有我们亲身亲历科学探究,才能收获一种习惯,养成一种意识,养育一种能力,这对我们今后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为例,简要探讨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和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简而言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在速度的改变上,而速度发生变化就表明物体具有加速度,因此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或具有)加速度的原因。同是一辆静止的汽车,施加的牵引力越大,至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时间越短。由此我们不妨假设加速度与力成一次函数a=kf+b,同时假设b=0。假设成立与否,还需要用实验探究和验证。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即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越难以发生改变,即加速度越小,由此我们不妨假设a=b+1/km,同时假设b=0。由此,我们现在所要探究的加速度是同时与力、质量有关的,那么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按照哲学上的观点,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是由合外力(外因)和质量(内因)共同决定的,合外力和质量两个因素统一于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过程当中,同时又是矛盾的。合外力促使加速度的产生,质量则维持原有状态不变,阻碍加速度的产生。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一个物理量同时与两个或多个物理量(或因素)有关的多元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即先保持其他物理量(或因素)不变,逐步分析所求物理量与其中某一物理量的关系,而后总结出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首先固定质量,探究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而后固定合外力,探究加速度与质量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的关系。

  如果a=k1f成立,反映在a-f图线上就应该是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如果a=k2m成立,反映在a-m图线上就应该是条双曲线,然而真实地判断该图线是否是双曲线是比较复杂的,不过我们可以变换角度,将a与m成反比转化为a与1/m成正比,即反映在a-1/m图线上就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但加速度是不易测量的,因此我们需将其转化为位移,而且我们所探求的主要是a与f、m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无须求解a的实际值。设计实验时使小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将小车放在相同的位置,并同时打开和关闭文件夹使两小车运动的时间相等,由s=at2/2便可得出a1/a2=s1/s2。这样就将加速度转化为位移,以后做就好的多了。

  教材给出了实验装置,但不甚好。一方面严格的光滑水平木板是没有的,普通实验室中的木板大都相当粗糙,不符合实验要求;另一方面,若往小盘中放砝码,好多同学放置的大都不是比较均匀,然而这样做很容易带来相当大的误差。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实验器材:上部有凹槽的小车两个,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直木板两个,大型文件夹一个,砝码若干,勾码若干,细线若干,刻度尺一把。

  为记录小车的加速度,我们可以采用打点纸带,同时为避免小车与定滑轮的碰撞,可以在小车后拴两条较长的细线,细线的另一端加以固定。本实验方案舍弃砝码盘,而采用勾码,可以保证拉力在一条直线上,增减勾码即改变了小车受到的拉力。在小车上增减砝码的质量,即改变了小车的质量。

  为得到近似光滑的长直木板,我们通常采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不加砝码,不系细线,试探着移动垫木,使放置在斜面上的小车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受g、n、f三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合力为0,得gx=f,两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f不存在。

科学实验报告9

  今天上午,我去参加小记者活动,科学实验之染色工艺。

  活动开始了,老师先告诉我们什么叫染色工艺。染色工艺就是在布上染色,在布上不好染,所以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下。

  老师拿来三个盒子,她给我们介绍里面的东西,里面有三个空塑料小瓶子,还有捣蒜时用的捣棒、扣子、茶杯、夹子、冰糕棍等等。

  老师还告诉我们染色工艺有许多种手法,我们今天要学习扎染和夹染。老师拿出三袋颜料,分别是红、黄、蓝,她拿出小勺子挖了两勺放在小瓶子里,又倒了两厘米的水,再一晃就行了。

  我们先试了试扎染,扎染就是把一张纸或是一块布折三折,像一个扇子样,然后再用皮筋扎起来,在两边扎一下,中间扎一下,然后再染色。出来的形状是条条形的,非常美丽。

  我们又试了夹染,这时冰糕棍或者扣子就派上用场了,夹染就是用夹子把扣子或者冰糕棍夹起来。染色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滴太多了颜料,只能滴那么三四滴,滴多了就不好了。滴完后,让颜料在纸上或布上蔓延出来,再把用夹子夹着的冰糕棍、扣子去掉,打开看一看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做出来的手绢上面印有扣子的形状,非常漂亮。

  然后,我还染了一个商标牌,因为商标牌没法折,所以我是用夹染制作的。

  最后,老师送给我了一个小手绢,我非常喜欢这个小手绢,因为这个小手绢里的颜色非常丰富饱满。

  这次的活动真有意义!

科学实验报告10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物体的颜色和吸热

  实验器材 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把不同颜色的直对着做成袋状。

  2、分别插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

  实验现象 1、 深色纸比浅色纸升温快

  2、 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实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科学实验报告11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实验器材 大饮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动物

  实验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现象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实验结论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12

  一、目的要求

  认识各大类岩浆岩的主要代表岩石,学习肉眼鉴定岩浆岩的方法。

  了解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和它们在地壳中的产出状态。

  学习沉积岩的肉眼鉴定方法,加深对沉积作用的理解。通过鉴定初步认识常见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沉积岩。

  通过实验了解变质岩的主要特征;认识一些常见变质矿物和变质岩类型,加深对变质作用的理解。

  通过对未知岩石标本的鉴定,达到复习和巩固对三大类岩石特征的认识,了解变质岩、岩浆岩及沉积岩的一些主要区别,进一步掌握肉眼鉴定岩石的步骤和方法。

  二、预习要点

  岩浆岩的常见造岩矿物如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

  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概念。

  岩浆岩的分类依据及其主要代表性岩石。

  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及肉眼鉴定方法。

  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分类;岩石的构造与结构;各沉积岩类具代表性岩石的特征。 变质作用的概念;变质矿物;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变质岩的分类及其代表岩石。

  三、实验用品

  标本:

  岩浆岩: 花岗岩、伟晶花岗岩、正长岩 、闪长岩、辉长岩 、橄榄岩 、 花岗斑岩、流纹岩 、金伯利岩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砾岩、粗砂岩、细砂岩、豆状灰岩、生物灰岩、粉砂岩、页岩、油页岩、石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豆状灰岩、白云岩、波痕、泥裂、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结核等。

  变质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蛇纹岩、矽卡岩、角岩、混合岩。

  工具:小刀,放大镜,稀盐酸等。

  四、实验内容,方法与注意事项

  主要分类及分析

  (1)岩浆岩:

  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辉石、橄榄石。酸性岩浆岩中前几种矿物居多,而基性岩浆岩中则偏向于后者。也因此,在岩石的颜色上来说由肉红色--灰白色--黑色变化。

  结构上来说,侵入的岩浆岩里面的矿物应该是较均匀的分布,岩石呈现块状。而喷出的流纹岩中会呈现一些流动构造;以及喷出的安山岩和玄武岩中会有气孔和杏仁状构造,这种特殊的结构构造也是它们的鉴定标志。

  (2)沉积岩:

  由于组成沉积岩的矿物都是经过了风化和搬运,所以一般来讲每种沉积岩在成分上相对较简单。沉积岩的划分就是根据成分划分的,泥岩、碳酸盐岩、石英(长石)砂岩。所以沉积岩就以某种成分为主(如以泥质、或以石英等)。

  构造上沉积岩一般都呈现层状构造。当然如果手表本很小的话可能见不到层理而是块状的。

  沉积岩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生物的出现。尤其在碳酸盐岩里面贝壳等生物的出现很普遍,这是一大鉴别标志。

  (3)变质岩:

  变质岩是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后期的高温或者高压过后,原来的岩石经过了成分和构造上的改造而形成。所以成分上来讲除了与前两种岩有相同的造岩矿物外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属于变质岩的专有矿物或者矿物组合。例如红柱石,出现红柱石的岩石就必定是低级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石榴石与紫苏辉石组成的代表高温高压环境的麻粒岩。

  但手表本鉴别变质岩更主要的依据是其结构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很多都具有片状结构,也因此变质岩能以结构构造来命名为片岩、片麻岩等。

科学实验报告13

  一、创意说明:

  实验是科学之母,才智是实验之子。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学会积极地动手动脑,在实验中学习、体会科学与真理,必定会为孩子的成长之路洒下一片更灿烂的阳光。我们大家都知道人、动物、鸟类都是用腿走路的,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杯虽然没有腿也可以走路,你相信吗?

  二、实验材料:

  玻璃杯1个、蜡烛1支、火柴1盒、玻璃板1块、厚书2本、自来水少许

  三、实验步骤;

  1、首先把玻璃板放在自来水中浸泡一下。

  2、接着把玻璃板的一头放在桌子上,另一头用两本书垫起。

  3、再次将玻璃杯的杯口沾一些水,然后倒扣在玻璃板的上端。

  4、最后将蜡烛点燃后去烤杯子的底部和四周。

  四、实验结果

  我神奇地发现倒立在玻璃板上的玻璃杯居然自己慢慢地从上面“走”了下来。

  五、注意事项

  经过自己多次反复的实验,我发现两本书加起来的高度大约只要在5厘米左右,如果太高或太低的话,玻璃杯在“向下走”的过程中不会很自由顺利、很自然。

  六、研究结果

  用蜡烛去烤玻璃杯底部和四周的时候,杯子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体积变大,装不下的空气就会往外挤,但是由于杯口是倒立着的,并且又被一层水封闭着,热空气出不去,就只能把杯子向上顶起一点,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杯子就自己慢慢地向下“走”了。

  七、实验心得

  通过这个实验我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科学实验报告14

  x年级x班x组组长:xx

  实验时间:xx

  实验名称:xx

  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目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所用器材:(装置)盆子,玻璃杯,水等。

  实验步骤

  1、打一盆清水,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竖直倒扣在装满清水的盆中。

  2、观察玻璃杯里是否进满了水。

  实验现象:水不能充满整个玻璃杯。

  认识与结论:说明空气也占据空间。

科学实验报告15

  学校xx

  年(班)级xx

  实验xx

  小组成员xx

  实验时间xx

  实验名称: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实验器材:量杯、量筒、石块、水槽、烧杯

  我的猜测:150克

  我这样做:

  1、用量杯取水倒进量筒里记下刻度;将石块滑入量筒里,记下水面刻度;用现在的刻度减去原来记下的刻度就是不规则十块的体积。

  2、将烧杯装满水放在水槽里;将石块滑入烧杯,水会溢出烧杯;用量筒量出溢出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

  180克

  我认为:溢出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授课教师:xx

  评定等级:xx

  注:

  1.本表由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情况填写送交实验室存放。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推荐】科学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科学实验报告【推荐】12-05

科学实验报告01-11

科学实验报告【精】11-21

科学实验报告(精选15篇)11-20

科学实验报告精选15篇04-22

科学实验报告(15篇)04-21

科学实验报告15篇01-27

科学实验报告(汇编15篇)11-06

科学实验报告(通用15篇)11-04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1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