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2-12-09 13:17:47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舞蹈论文开题报告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舞蹈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舞蹈论文开题报告

舞蹈论文开题报告1

  一、选题背景

  云南,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聚集地,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滋养着这片神奇的红土高原,在这载歌载舞的海洋世界里,可以一览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在感叹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震撼我们的更是民族的信仰,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创造力。云南的15个独有民族,因其历史、地域、环境、民俗等多重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和人文景观。通过对比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感受民族情感的表达,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共同的民族心理,这一民族心理维系着民族的凝聚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像法国著名学者赖明(GustaveLeBon)深有体会地说,从他在各国游历中所带回的最明显的印象,即每一民族具有一种心理组织,就像其解剖学上之性质一样固定,并且有其感情,其思想,其制度,其信仰与其艺术等都是从其中所引出的。早于19世纪末,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独立学科,研究涉及到知觉、认知、行为、人际关系等领域,而后,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心理学衍生出众多心理学分支学科,如《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舞蹈心理学》等等,由此可知,心理学早已根据心理活动为出发点,通过心理现象研究与分析问题,解析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因此,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为载体的特殊行为活动,这种行为表现反映着内在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探究与分析,亦是进一步对民族文化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的深层挖掘。自古至今,民族民间舞蹈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风格特征,及鲜活动感的节奏与舞韵而生生不息。从原始时期以宣泄情感、通灵祈福到今日的娱乐审美、大众普及,它的“内外形态”经过了一个漫长而细微的变化,每一次的变革都离不开时代发展的影响与推动,这一变迁便是内外的统一体。如《民族心理学》所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都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心理模式,使得民族成员以民族所特有的心理方式或心理模式作用于外部世界。毋庸置疑,文化的发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舞蹈作为以人为载体的特殊行为,具有生命、运动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注定了它的内外形态必然跟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因此,舞蹈心理特征作为舞蹈的内部形态,支配着舞蹈的行为表现,反映着该民族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哈尼族作为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众多,支系纷繁,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品质。在经过漫长的迁徙与战争,生存与发展,该民族的舞蹈文化与舞蹈心理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蜕变过程,当民族传统舞蹈心理面临多种冲击,其渴望求新、求异、又求同的动机与心理,便形成了当代特有的民族舞蹈心理结构。笔者试图通过对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形态特征的分析,挖掘其舞蹈心理特征,通过舞蹈的外部形态所反映的舞蹈心理特征,旨在描述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形态特征及舞蹈心理特征现状,阐释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剖析其发展规律与发展走向。以及特有的舞蹈心理联系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与教学,在编创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与教育教学中,以强烈的时代感和舞美感紧密结合教学,充分展示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与教学意义。故此,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探索与研究与民间舞蹈教育教学紧密相连,是深入理解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正基于此,构成了笔者写作的动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哈尼族历史悠久,作为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支系繁多,舞蹈种类亦是丰富多彩。无论是祭祀性舞蹈、劳动性舞蹈、仿生性舞蹈等,都折射出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哈尼族民间舞蹈也随之反映了社会发展态势和民族文化的时代特征。当代社会,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哈尼族人民,经历着多元文化的冲击,生态环境的变迁,现代审美情趣的影响,这些因素无疑对传统舞蹈文化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心理特征产生了息息相关的影响。通过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所反映出的舞蹈心理特征,揭示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深层文化意蕴,把握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向,融合当代哈尼族对舞蹈文化的认知与审美追求,在传承,保护,发展的过程中,联系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促进哈尼族民间舞蹈的长足发展,突显其在教育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一、以哈尼族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历史文化,舞蹈形态、生活环境等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探索舞蹈心理特征为出发点,进行多角度的剖析,通过舞蹈外部形态分析其舞蹈心理特征变化,以形态联系心态,对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形态与心态进行昔与今的对比与分析,阐释其当代的内在文化意蕴与发展规律,丰富哈尼族民间舞蹈理论体系,为哈尼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传承与探索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以当代哈尼族的舞蹈心理特征联系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编创,包括元素提取、体态的定位、风格的把握,根据民族特有的舞蹈心理,准确地加工整合舞蹈组合,最终以反映符合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审美需求和心理特征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挖掘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应用价值和审美意蕴,丰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三、哈尼族民间舞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民间类舞蹈,艺术专业类舞蹈,社会舞蹈类等等,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形态与心态亦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蜕变,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刻有时代烙印的舞蹈的心理特征。通过对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探索与研究,把握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内在涵义,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必要手段。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哈尼族民间舞蹈种类纷繁,建国以来蒸蒸日上的哈尼族民间舞蹈创作,极大的丰富了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棕扇舞作为哈尼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特征。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民族工作者在云南哈尼族地区首见在丧葬仪式中以棕扇为道具而舞,这是早期的棕扇舞表现形式。1957由红河州歌舞团朱子洸编导以棕扇舞为元素编创的《白鹇鸟》,参加北京国庆十周年献礼晚会演出,这是首次将棕扇舞进行艺术加工搬上舞台。1986年棕扇舞曾被选中参加由云南省民委和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云南民族民俗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表演。1988年云南民族艺术节,哈尼族棕扇舞方队参加了开幕式文艺表演。20xx年红河州州庆之时,由红河州歌舞团编导王佳敏编导编排的《白鹇鸟与棕扇》,参加第六届荷花奖舞蹈大赛,荣获作品十佳奖。舞蹈以道具棕扇作为白鹇鸟的羽翼,以模仿白鹇鸟林中窥探、嬉戏展翅、寻食饮水等各种生动有趣的生活状态,惟妙惟肖地展现了“白鹇鸟”优美妙曼的舞姿。棕扇舞作为哈尼族的代表性舞蹈,是舞蹈编导创作较多的哈尼族民间舞蹈之一,在提取哈尼族民间原生态舞蹈元素的同时,编导融合了自己对哈尼族棕扇舞的理解与创新,营造了不同年代赋有时代特征和深层文化意境的哈尼族舞蹈作品,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哈尼族舞蹈创作与文化发展。

  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的蓬勃发展,使得民间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在高校教育的良好平台中,民族民间舞蹈从乡间走入课堂,经过系统的挖掘、整理、加工,最终以教材组合的形式得以应用和发扬。如今,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层出不穷,如北京舞蹈学院《东北秧歌舞蹈教材》、《维吾尔族舞蹈教材》等等、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精品课程《藏族舞蹈教学组合》、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精品课程《蒙古舞教学组合课》、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精品课程《彝族民间舞蹈代表性组合》、《傣族民间舞蹈精品课程》、《云南滇南彝族民间舞蹈组合课》等等,由此可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立与发展日益壮大,各高校也在极力挖掘民间舞蹈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目前,搜集《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和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教育教学现状,有以下几点:20xx年11月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舞蹈系参加《舞蹈世界》,表演了哈尼族民间舞蹈《四季》、《樱花》、《长街宴》等,包括创作的舞蹈作品《山谷木屐》和哈尼族音舞诗画剧《阿密车》,舞蹈以舞蹈作品的形式表现了文华学院对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思路与教学理念。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编创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棕扇舞》和《鋩鼓舞》,立足于本土,传承和弘扬哈尼族传统文化,教材的建构处于初级尝试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红河学院舞蹈系编创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从《体态动律》到《乐作舞》、《鋩鼓舞》、《棕扇舞》等一系列的教学,通过哈尼族舞蹈教材中的舞蹈形态与风格特征,向学生传递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彰显了红河学院的教学特色。根据以上资料信息的收集,可以得知云南当地的院校已开始对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立进行探索与实践,但是至今,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应用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未普及到舞蹈教育教学中,它的建构与完整还待研究与整理。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运用民族学、艺术人类学、民族心理学,舞蹈形态学,舞蹈生态学等学科对哈尼族民间舞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与探索。在舞蹈本体与舞蹈形态相关的社会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以揭示当代哈尼族舞蹈形态以及舞蹈心理特征的联系,阐释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与发展动态,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发展提供研究途径与理论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这是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主要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方法主要以观察法和调查法为主,通过观察其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的改变,以及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行为特征,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外显性变化论证分析当代的舞蹈心理特征及其变化因素。调查法以收集大量数据,包括事实资料和所需的心理资料,以结合观察法,收集客观详实的资料,运用田野调查法感受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行为与心理。

  二、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进行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以自陈测验金额投射测验为主,自陈量表法是让被试者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投射测验根据佛洛依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通过问题,根据被测者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推动的答案,探索个体内在隐蔽的行为或潜意识。

  三、舞蹈形态学方法:于平老师在其《舞蹈形态学》中将本学科分为“风格化原则”的历史研究和“生命化原则”预测研究,研究当代哈尼族舞蹈心理特征,必须维系其历史,通过舞蹈本体在历时性的变化中,分析其心理特征。通过人体运动的视觉效果,产生对其“心态对应”的感知,即心灵感受与运动人体的“心物同构,”以“形态”联系“心态”,从而通过舞蹈的外部形态窥探其舞蹈心理特征。四、舞蹈生态学方法: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其一就是对舞蹈形态的观察与分析,环境对舞蹈的影响必然反映在舞蹈形态上,因而通过舞蹈形态来联系与环境的多层关系。其二,关注历时性文献追溯与共时性田野考察相互印证,运用典型舞畴分析法——形态特征的提取,以把握与分析其舞蹈的本质。

  五、写作提纲

  中文摘要3-4

  Abstract4-5

  绪论8-16

  一、选题缘起8-9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9-10

  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10-11

  四、研究现状11-16

  (一)、哈尼族民间舞蹈本体的研究现状:11-14

  (二)、哈尼族民间舞蹈的理论研究现状:14-15

  (三)、当代哈尼族舞蹈心理特征探索研究现状15-16

  第一章民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含义16-18

  第一节各学科与舞蹈心理特征的渊源16-17

  第二节本文对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界定17-18

  第二章当代哈尼族舞蹈所反映的舞蹈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18-32

  第一节当代哈尼族多类型舞蹈心理特征18-26

  一、民间舞蹈心理特征18-19

  二、教育教学类舞蹈心理特征19-22

  三、创作型舞蹈心理特征22-24

  四、社会舞蹈心理特征24-26

  第二节影响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多元因素26-32

  一、物质层面27-28

  二、制度层面28-29

  三、行为方面29-30

  四、心理层面30-32

  第三章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解读32-40

  第一节民间原初性的舞蹈形态与舞蹈心理特征32-35

  一、戈奎乡棕扇舞32-33

  二、大水沟乡同尼尼舞33-34

  三、绿春县乐作舞34-35

  第二节民俗活动中的舞蹈形态与舞蹈心理特征35-37

  一、戈奎乡棕扇舞35-36

  二、大水沟乡同尼尼舞36-37

  三、绿春县乐作舞37

  第三节艺术加工类的舞蹈形态和舞蹈心理特征37-40

  一、戈奎乡棕扇舞37-38

  二、大水沟乡同尼尼舞38-39

  三、绿春县乐作舞39-40

  第四章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的应用40-52

  第一节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与舞蹈教材建构的联系40-43

  一、教材编创的理念与思路40-42

  二、教材编创的目的与意义42-43

  第二节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在舞蹈教材编创中的应用43-49

  一、传统舞蹈心理特征与当代舞蹈心理特征的结合44-45

  二、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解析及教材教学应用45-49

  第三节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49-52

  一、突出地方院校特色精品课程49-50

  二、当代社会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50-52

  结语52-54

  致谢54-56

  参考文献56-57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学术期刊类:

  [1]袁蓉.论云南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组合教材发展及其规律[J]艺术教育,20xx年第3期

  [2]冀满祥.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J]高等农业教育,20xx(4)

  [3]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xx年第二期

  [4]张晨.从民间到舞台的棕扇舞-试论红河哈尼族审美文化变迁[J].云南民族大学,20xx

  [5]张谛.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简析[J].红河学院学报,20xx

  [6]曹天明.哈尼族丧葬礼俗中的扇子舞[J].民族艺术研究,20xx

  [7]龙倮贵.红河哈尼族原生态舞蹈艺术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xx

  学术著作类:

  [1]李静.民族心理学[M].民族出版社,20xx.10

  [2]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06.01

  [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7.12.01

  [4]王军.教育民族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

  [5]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6]刘建.宗教与舞蹈[M].民族出版社20xx年5月版

  [7]李廷海.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现状与调查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07

  [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0月

  [9]李今印、刘金吾.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舞蹈[M].云南民族出版社

  [10]云南地方艺术集成志.哈尼族民间舞蹈[M]云南人民出版社20xx年10月

舞蹈论文开题报告2

  题目: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的重要性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几千年优秀灿烂的文明史,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各民族民间舞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进程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中国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间舞始终是一门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而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内在所特有的规定性,形成了民间舞蹈自教学方法。民间舞教学法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这门课,对民间舞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式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理论化的学习,为他们在今后民间舞教学中逐步走向科学化、体系化、理论化的道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民间舞的爱好者提供一门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课这个事开题报告

  但是就是围绕着这个写,后面是我写的内容还有.

  研究现状

  如今,我们的民间舞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纯粹地把流传在民间的自然形态民间舞搬进教学,而是经过反复深入研究,找出其规律特点,不断进行提炼、加工、升华、规范而形成系统的教材,并以此作为训练学生舞蹈演员的有效手段,其针对性、目的性是很明确的。不同地域的民间舞,其舞蹈的形式、风格、动态有其共性,也有个性,而民间舞蹈内在特有的规定性,形成了民间舞蹈自身特有的风格特点和形态样式。例如: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概括为“稳重浪”,其舞蹈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以动作和急出慢落、有动有静、有张有弛,音乐曲调以唢呐和小钹器乐吹奏出迷人的节奏变化,把舞蹈烘托得更动人,为其舞蹈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增添声色。从动感和风格上,艺术地概括出东有教无类”的教学模式,关键是解决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是“民主”、“兼容”、“并收”的教学思想的渗透。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对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和讲解。

  1、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中, 由人民群众直接创作, 又在群众中进行今传承, 如此历代沿袭流传至的舞蹈形式。

  2、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的特点,体现在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教材为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以具有训练形体技能和心智技能两方面价值和作用的内容,着重解决学生的身体松弛和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气质性以及控制力、力度、弹性、速度、节奏感、乐感、技术技巧性和表现力等。

  3、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的目的,通过系统规范化的教学内容,配合相适应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民间舞基础知识、技术运用方法、基本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培养开发和训练。

  4、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的意义,在中国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间舞教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舞蹈课堂教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使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舞蹈内涵,规划舞蹈动作,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不可少的主修课程。

舞蹈论文开题报告3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各个领域近年来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舞蹈艺术虽然不同于其他产业领域,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更新和完善,但其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做着改变,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元素被应用到舞蹈编排中,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舞蹈领域的整体发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舞蹈编排过程中元素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舞蹈编排过程中元素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以期能够为我国舞蹈编排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舞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前言:舞蹈艺术在我国已存在千年,并且随着时代的推移舞蹈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类型划分也越来越明显,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古时候还是当今社会,舞蹈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并且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也存在不小的差异,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则是发展过程中不断渗透着不同的元素,从而使舞蹈编排过程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无论从何种方向而言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不仅促进了舞蹈艺术的整体发展,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相符。

  一、舞蹈编排过程中元素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

  任何行业的发展除了保持自身基础外,还应不断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舞蹈编排也是同样,如果只是一味的保持现有的形式,则只能做到持续而做不到发展,因此在舞蹈编排过程中不停添加不同的元素,可以使舞蹈呈现出更多样化的形式。其实对于舞蹈来说其应该是没有固定形式、不分国籍的艺术,因此将任何有意义的元素引入到任何舞蹈中,都能够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这对于舞蹈传承和发展方面来说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1]。

  2.促进舞蹈文化的交流

  舞蹈艺术并不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其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并且每个国家的舞蹈形式、舞蹈编排、舞蹈效果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如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如今的形势下,不仅要把我国各个行业与国际接轨,也应将文化、艺术等领域与国际接轨,毕竟无论如何我国舞蹈形式或舞蹈元素都是相对固定的,而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舞蹈编排交流,则不仅可以使我国舞蹈编排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好的元素,也可以将我国舞蹈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如此一来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

  3.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如今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掌握基本的文化修养也是当代综合性人才所必需的,其实不难发现,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甚至高中、初中校园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晚会,而歌曲、舞蹈和小品也都是校园晚会中频繁出现的节目。如此不仅可以丰富校园生活,也能够给学生们充分的展现自己才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学生因此爱上某种艺术,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尤其对于艺术学校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当今生活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综合型人才,通过在舞蹈编排过程中引入新元素也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非常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的[2]。

  二、舞蹈编排过程中元素多元化发展趋势

  1.舞蹈形式趋于多元化

  舞蹈艺术自古以来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极具欣赏性,可以活跃气氛为他人带来快乐,是很多重要场合中出现频率最大的节目之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各个领域也渐渐与经济挂钩,舞蹈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为了让舞蹈更加具有商业价值,在舞蹈编排环节则会投入更多精力,将更多受现代人们喜欢的元素添加到舞蹈编排过程中,能够更大程度上吸引到受众的注意力,并且其表现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使其更加时尚化、多元化。

  2.舞蹈类别发展趋于多元化

  自古以来,我国舞蹈的形式就多种多样,渐渐衍生出不同的类别,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并且每经历过一个时期都会有当时极具代表性的元素融入进入,使得舞蹈编排过程也多了很多不同的元素,并经过不断的融合、碰撞,使舞蹈类别更加趋于多元化。如当今社会中比较常见的几种类型:民族舞、芭蕾、街舞等,而每种舞蹈不同的类别背后也有不同的用途,目前人们为了锻炼身体而广泛流行的乡间舞、广场舞,创造商业价值的舞台舞蹈,或是便于文化交流、良性竞争的舞蹈等,另外,多种类型的舞蹈也渐渐融合到一处,使得舞蹈类别的发展更加趋于多元化[3]。

  3.舞蹈文化趋于多元化

  舞蹈艺术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对我国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文中提到过舞蹈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有很多种用途,只要细加琢磨则会发现每种形式的舞蹈均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均能够充分代表当时时代的精神。而舞蹈编排过程是舞蹈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舞蹈编排过程中不断添加的新元素使得舞蹈编排过程充分具有多元化发展的特性,舞蹈编排过程的变化使得舞蹈文化也随之产生变化,因此舞蹈文化也在不断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4]。

  三、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编排过程是舞蹈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舞蹈最终呈现的效果,也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舞蹈艺术的发展现状,而将舞蹈编排过程中的不同元素融会贯通,对促进舞蹈艺术整体发展来说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无论是观看舞台舞蹈或是自行学习舞蹈文化,都已经广受人民群众欢迎,而通过人们不同的舞蹈风格也可以大致看出舞者的性格、所要表达的情感等,这都是舞蹈艺术独有的魅力。

  特别说明:本网站内容都来源于互联网,供浏览者学习、欣赏,使用原则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此外,使用者如对本网站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力人的许可。

舞蹈论文开题报告4

  论文题目:舞蹈服饰与蒙古族族舞蹈相融的艺术初探

  一 选题评估

  为了探究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相融合的艺术形态,详细讨论舞蹈服饰民族舞蹈中的作用及其对整个舞蹈作品的影响,本文将从蒙古族所特有的舞蹈理论及形态特征入手,通过分析中国蒙古族舞蹈来具体阐释蒙古族舞蹈服饰与蒙古族舞蹈相融的艺术内涵,为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本身的更好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 研究现状

  舞蹈服饰作为一种舞美艺术,应存在于与之相适应的舞蹈形态、思想内涵、行为规范的制约和支配之中,舞蹈服饰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必须符合人物的具体形象要求。余艳【1】通过对民族舞蹈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民族舞蹈服饰的艺术形式和重大作用;杨敏【2】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和服饰的研究分析,论述少数民族的舞蹈节奏和形式与服饰的相互关系;张姝萍【3】通过对民族服饰和民族舞蹈服饰设计方面的研究论述,得出我国民族舞蹈服饰设计的多种方案,为我国名族舞蹈服饰设计增添新的元素;崔岩【4】在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的艺术性的研究中,详细准确的描述了我国民族舞蹈和民族舞蹈的艺术特色。民族舞蹈与民族舞蹈服饰的研究已经得到很大的进步,但是针对我国少数民族较多,民族舞蹈种类丰富,民族舞蹈服饰需求的不断增加,现阶段的民族舞蹈和民族舞蹈服饰研究仍然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发展迅速的民族舞蹈创新步伐。所以本文就结合自身强有力的专业背景,对我国的民族舞蹈和民族舞蹈服饰特别是蒙古族做进一步研究。

  三 研究方法

  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社科文献,阅读大量有关资料,充分利用我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由此进行论文的研究工作。

  四 研究过程

  本文分别从舞蹈服饰与中国蒙古族舞蹈相融的历时性信息:民族舞蹈发展历程中舞蹈服饰话语的信息,民族舞蹈发展历程中舞蹈服饰隐匿的信息;民族舞蹈韵律与舞蹈服饰的相融:民族舞蹈的节奏性与舞蹈服饰,民族舞蹈的律动特征与舞蹈服饰;民族舞蹈情感与舞蹈服饰色彩的相融:民族舞蹈肢体语言与舞蹈服饰色彩的相融,民族舞蹈情感与舞蹈整体色彩的相融;民族舞蹈与舞蹈服饰材质的相融:民族舞蹈造型与舞蹈服饰的材质,民族舞蹈动作与舞蹈服饰的材质等三部分部分进行了研究。

  五 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xx图书馆资源丰富,藏书种类齐全,特别是舞蹈艺术相关书籍逐渐增多,另外我校图书馆已经购买多种电子期刊以及能够多种学科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数据库资源,最后还有我系老师能够提供给学生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所以研究条件基本满足,能够按时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学期之间课时安排充足,时间需要能够更加的合理安排,另外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不可预见的问题。

  六 论文进度安排

  20xx.8-20xx.11 论文资料搜集,整理,提出可行的论文方向方案。

  20xx.11-20xx.12 与论文指导老师商量论文的选题工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的开题报告。

  20xx.1-20xx.3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论文的初稿。

  20xx.3-20xx.4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论文的格式修改,内容精炼,完成论文的写作工作,最终定稿。

  七 参考文献

  【1】余艳. 民族舞蹈服饰: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xx(03).

  【2】杨敏.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及其服饰[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xx(02).

  【3】张姝萍. 浅谈民族传统服饰与民族舞蹈服饰设计的关系[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xx(01).

  【4】崔岩. 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的艺术性[J]. 大众文艺. 20xx(14).

舞蹈论文开题报告5

  论文题目: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

  一、选题背景

  最初选择“舞蹈教育”作为研究方向,是基于对本专业的兴趣,而最后对“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的选题确定,却是受到滕守尧先生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影响。“生态”一词是目前世界上的热门话题,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地球生态保护,二是文化生态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警钟一次次敲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再不保护我们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最终它们将离我们远去直至消失。根据滕守尧先生的论述,生态式艺术教育一改各种知识之间失衡的状态,将各门艺术看做为一个整体,即“艺术”。在这个整体之中,每一种知识元素通过模仿自然界生态系统,进行碰撞、融合,产生出新的'知识结构作用于人类,使人得到可持续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说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整体性、开放性的实施型教育理念。生态式舞蹈教育是目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因此“生态式舞蹈教育”就应是在舞蹈技术学习基础上,囊括各门艺术文化及知识的认识,和对艺术作品评价能力的一种教学。它打破了舞蹈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高耸的围墙,使舞蹈与他们相互产生碰撞,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艺术教学生态系统,它包括师生、内容、方法,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氛围。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备舞蹈艺术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兼备综合艺术能力的普及型舞蹈教师,或舞蹈传授者。笔者认为生态式艺术教育那种试图从“生态式综合”来揭示艺术教育,与造就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艺术人才独特视角,能够使普及型舞蹈教育与现今社会就业需求更加有效接轨。此外,还期盼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并将其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模式合理地综合,能够弥补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教育中的不足,甚至有可能产生一些创新和突破。近年来,中国的艺术教育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20xx年 1 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xx〕1 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增加中小学,及高校艺术课程课时总量,将艺术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遗憾的是,艺术教育多被人看做美术和音乐教育,而有着显著教化功能的舞蹈常常被人忽视。正是这一事实,使得舞蹈教育依然是学校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舞蹈课程开课率不足、舞蹈活动参与面小、舞蹈教育得不到充分认识、师资培养及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舞蹈教育,舞蹈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等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制约了舞蹈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知道,舞蹈是最古老的教育方式之一,无数例子证明舞蹈的教育功能比之其他艺术而言更为显著,它更容易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进入 21 世纪后,知识经济时代随之而来,国家教育对艺术教育的普及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再能满足教育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为更好的推进舞蹈艺术,众多院校已然做出改革。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该校把握艺术教育规律,坚持服务于西南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事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以往传统的专业型培养模式转变为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发现,培养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一定艺术基础知识,以舞蹈教育为主,舞蹈编创为辅,集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艺术基础能力的“一专多能”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是符合艺术教育现状要求,也是当今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重点。那么,目前西南地区舞蹈院校的培养方式,是否能使我们未来的舞蹈毕业生成为“一专多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换言之,我们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出拥有综合艺术基础知识、扎实舞蹈功底和实践教学能力,能够担负起当前艺术教育重担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是本论文研究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方式的初衷。在本论文研究中,笔者尝试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关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在笔者的意识中,总希望自己对实践的兴趣和理论的学习,能够致力于探寻,并尝试解决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所以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与发展上。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舞蹈艺术教育已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因此笔者认为,在遵循舞蹈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上,有必要借鉴生态式艺术教育,来探索舞蹈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着力加强舞蹈基础教育者的培养,为国家实施美育,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时期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不能像过往的舞蹈教育那样仅仅是舞蹈技能的学习。虽然学科化自有其优势,但过于或单一强调学科化,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缺乏有机联系,不能融汇贯通和迁移,带来的另一个后果便是“封闭型人才”的养成。本文以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为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舞蹈教育、舞蹈培养模式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生态式舞蹈教育这一概念的研究分析,揭示生态式舞蹈教育与多种艺术文化联系贯通,密切相连的培养优势,找出实施生态式舞蹈教育的可行性,并将其合理的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从而探寻能够培养既有舞蹈能力,又有艺术素养,具有创造性意识,和全方位艺术知识的开放型舞蹈人才的有效途径。此外,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将会对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或艺术教育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提供有力的调查分析,促进西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舞蹈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性意义建设构想,促进人才合理化知识体系。本论文的研究既是对西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一种探讨,同时也是对其它艺术专业的艺术课程、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合理化建议。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生态”一词是 21 世纪的热门词,全世界几乎同时举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旗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一路,科学一直承担着引路者的角色,就好似盲人摸象,一点一点尝试性地由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正是科学的试验和真理的获取,使得人类得以进步、生产力得以发展、国家得以强大。但是,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获得全部的智慧,例如艺术带给人们的真与善、美与丑、幸福与苦难等。任何时候,艺术不仅反映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且极为深刻的影响着社会观念形态,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艺术也为人类带来了道德、修养、观念,艺术是人类精神内核的外在形式,是人类灵魂修为的建筑师。第三次科技革命打开了综合艺术教育思潮的大门,综合性艺术教育成为以美国为首,包括欧洲在内的主要艺术教育思想。近年来,我国对艺术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时在艺术教育的实施上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等的综合艺术课程的加入,改变了原本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与音乐课独占的局面。这一改革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相对部分落后的地区及中小学实施起来却具有困难。这种困难多数来源于艺术种类多样,艺术师资缺乏且过于单一化等原因。据调查,大部分中小学同时开设了美术和音乐课,而一些仅保留一门课程,无法开设其他艺术课程,更别谈开设综合艺术课程。此外,笔者还了解到,部分校方由于受到资金、教师及岗位编制等问题的限制,被迫将原有的艺术课时间改为文化课。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及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形象开始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充斥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在社会各行业需求中,越来越将艺术形象的认识、理解和创造能力,看作职员综合性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全球出现了“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识[1]。由于艺术教育长期以高精尖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致使普及型人才缺乏。在社会就业情况日益严峻的环境下,众多中小学用人单位开始要求艺术教师具备综合的艺术能力,能够同时教授多门艺术课程,这使得单一的专业人才走到中小学等基础教学机构时,显得力不从心。社会的发展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今的艺术教育不仅仅再是以高精尖的专业单一型人才为终极培养目标,而是以培养掌握多种艺术知识及相应的艺术技能,具备人文道德素养、创新意识及艺术鉴赏力、批评能力的综合性艺术人才为同级目标。社会对艺术能力的渴求,点燃了艺术教育自身由单一专业型,向综合普及型人才培养转变的火焰,生态式艺术教育正是这把火焰的燃料。生态式艺术教育突破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形成各科艺术门类相互交叉、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艺术人才培养及艺术基础教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态式艺术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态观意义,它将不同的艺术种类相互链接并综合,强调一种多视角、多方位的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整体创造思维的开发。按照滕守尧先生在《文化与创生》一书中所阐述,所谓生态式艺术教育就是:将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多种艺术按照生态的关系融为一个整体,整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补充和支持;是一种为改变各种知识之间生态失衡状态,形成知识生态关系的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感觉、人文素养和思维创造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的全面的智慧人。生态式艺术教育这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通过各门艺术的摄入,形成一个融合全,在这个多样性的融合圈里,迸发出新的知识与创造思维,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智慧。艺术创造离不开欣赏和批评,即使最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创作者,如果不伴随对艺术作品的观察、欣赏和反思,所创造的作品也会失去生命,成为躯壳。任何艺术都需要通过欣赏来达到教化心灵、感悟生命,生态式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同时,生态式艺术教育能够有效的打通人对艺术产生的各种感觉,即“通感”力,这是一种能够通过一个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感受到的不同艺术特征的思维能力。比如在邓肯的现代舞中感受到雕塑的造型和音乐节奏;在莫扎特的音乐中聆听到戏剧的冲突及人物的对白;在拉斐尔的绘画中看到舞蹈的线条及音乐的旋律。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以舞蹈为主体,阐述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发展情况,通过舞蹈学、教育学、艺术生态学等,研究生态式舞蹈教育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方法。论文从普及型舞蹈人才的舞蹈教育研究出发,结合教育学研究方法,以舞蹈教育现象、舞蹈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舞蹈教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普及型舞蹈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探寻生态式舞蹈教育在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论文将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指导下,以我国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目标为参考对象,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理念进行全面、合理的科学研究与分析。根据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演绎法来获得论文所需的资料。通过对教育学、生态式艺术教育、生态艺术观,及舞蹈学相关文献的研究,力求了解舞蹈本身及舞蹈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结合现实情况,帮助确定当前新时期,生态式舞蹈教育在高校普及型舞蹈培养的应用和设置。同时,拟定在西南地区选择几所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舞蹈本科院校,对其普及型人才(或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进行调查。此外,也将针对论文需求,拟定重庆市 6-8 所中小学进行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能够在社会群体、学生群体、用人单位群体了解到舞蹈教学,及对舞蹈艺术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通过上述两种研究方法,以生态艺术观、生态艺术教育理论认识为依据,结合我国高校舞蹈培养现状、我国普及型舞蹈人才现状,从一般现象到个别认识,从而推知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实际应用价值。

  五、写作提纲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绪论 9-12

  一、 选题缘起 9-10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0-11

  三、 研究方法 11-12

  第一章 生态式艺术教育与生态式舞蹈教育概述 12-23

  第一节 综合舞蹈艺术教育的历史回顾 12-16

  第二节 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述 16-19

  一、 生态式艺术教育产生的背景 16-17

  二、 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17-18

  三、 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启发 18-19

  第三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概述 19-23

  一、 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提出与内涵 20-21

  二、 生态式舞蹈教育与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关系 21-23

  第二章 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现状分析 23-35

  第一节 西南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3-30

  一、 普及型舞蹈人才定义 23-24

  二、 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24-27

  三、 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7-30

  第二节 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30-35

  一、 青少年受众群体调查与分析 30-33

  二、 就业单位需求调查与分析 33-35

  第三章 生态式舞蹈教育在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 35-58

  第一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 36-37

  一、 直接指导法 36-37

  二、 发现法(或生成法) 37

  第二节 “海纳百川”——生态式舞蹈教育课程构想 37-52

  一、 “生态式舞蹈综合课”——独立成课的教学形式 38-45

  二、 多元艺术文化融入舞蹈课堂 45-52

  第三节 重视“舞蹈认识”能力的培养 52-54

  一、 围绕课堂主题的艺术欣赏教学 52-53

  二、 向真正的舞蹈批评家学习 53-54

  第四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下普及型舞蹈人才的素质结构 54-58

  一、 扎实的专业知识 54-55

  二、 高品位的艺术人格 55

  三、 多元的艺术知识 55-56

  四、 广博的文化底蕴 56

  五、 综合舞蹈教学意识和创造意识 56-58

  结语 58-60

  参考文献 60-62

  1、学术著作 60

  2、论文、期刊 60-62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资华筠 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版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3]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 年版

  [4]吕艺生.舞蹈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5]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xx 年版

  [6]唐凯麟 陈仁仁.儒家伦理文化——成人之道[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xx 年版

  [7]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年版

  [8]王福阳.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年版

  [9]牛晓牧.生态式艺术教育案例与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xx 年版

  [10]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1][美]沛西·能[著] 王承绪 赵端瑛[译]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年版

  [13]贺志朴 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xx 年版

  [14]资华筠 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15]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于平、冯双白主编.吴晓邦舞蹈文集[C].第二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xx 年第一版

  [16]滕守尧.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年版

  [17]李坦娜 修海林 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18] 芭芭拉·哈泽尔巴赫 刘沛.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第一卷):经典文选(1932~20xx 年 中英文对照版)[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 年版

舞蹈论文开题报告6

  一、题目来源

  舞蹈训练实践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体育舞蹈是融体育与舞蹈一体的体育项目,它之所以能风靡世界,有其独特的功能,除了教育性、锻炼性、竞技性、自娱性之外,还可以将这几种特点组合,从而显示出体育舞蹈的多功能性。它使人们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如今,体育舞蹈已经成为当代娱乐的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增强人们的体制,由于其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展现了强烈的时代信息,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与推广,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体育舞蹈在运动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体育舞蹈还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并且体育舞蹈的各个价值正好迎合了当代体育发展的脚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体育舞蹈的热爱,从而更好的促进体育舞蹈向前发展。

  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体育舞蹈传入我国以来,由于其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展现了强烈的时代信息,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与推广,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体育舞蹈的价值与作用,就在于给人以真善美的教育,不断陶冶情操,吸收美的真谛,提高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舞蹈表演必须在真实的基础上,才能为人所喜爱,亲切感人。体育舞蹈仍然继承交际舞交性的特点,它是人际交往,感情交流,沟通心灵的工具,而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它具有感情基础。

  对于舞蹈家来说,它始终是毕生追求的目的。所以,体育舞蹈之功能,就在于真,善,美的教育,它可以教育人们去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医治人们心灵上的创伤,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质。体育舞蹈是国际流行的,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的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兼收并蓄,由交际舞派生出来的一项新兴运动。在引入我国20多年的时间里得到蓬勃发展,在结束的2008年奥运会上也列为表演项目。

  目前,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正在积极争取将体育舞蹈项目列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既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意识的产物,也不是纯自然进化的结果,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从摆脱自然生产开始,人类社会就朝着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两个方向发展,并具有审美属性。

  在今天,现代体育运动许多项目对美的要求愈来愈高,如艺术体操、健美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武术等等。而体育舞蹈是美中的佼佼者,她为人们创造大量的审美客体,其运动过程,还是创造美的过程。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可使人体外型更加匀称和谐,体态更加刚健、优美,动作刚柔相济。这既能满足自我实现美的愿望,也能成为他人的审美客体。

  另外,体育舞蹈中的团体舞更是美不胜收,群体的配合位置,队形的变化,伴以相应的音乐,构成一幅幅刚健、优美、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给别人以欣赏的同时,把自己看到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服饰美和听到的音乐美结合起来,在情感上进行调整疏理和谐,自我欣赏,得到美的享受。一个人审美能力除了与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有关外,还受着自我身体条件的限制。经常参加体育舞蹈运动,人们改变着自我的形体、姿态等身体条件,并在体育舞蹈优美的音乐和优美动作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着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舞”,共10个舞种,其中摩登舞(标准舞)包括: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快步舞、狐步舞、探戈;拉丁舞包括:恰恰、桑巴、伦巴、斗牛舞、牛仔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中国,体育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体育舞蹈自1987年进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普及与推广,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成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部分。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长,但发展势头很快。当前,中国拥有最大的体育舞蹈市场和消费群体,全国以此为健身手段和职业的人数已有几千万,这其中的经济利益也吸引了许多管理部门和经营者。因此,应努力培养并不断开发体育舞蹈市场,充分发掘其经济价值和市场效益,有效促进体育舞蹈的发展。

  青少年由于在学习时间紧,一般选择在周末和假期进行学习,学习时间也不会太长。而成年人由于工作时间忙,更多的会选择在晚上和周末学习,学习时间也不是固定的。老年人则更多的在早晨和晚饭后锻炼。美国体育学者古里克指出:跳舞能消除过剩的脂肪,代以健壮的肌肉组织,使软化迟钝和缺乏活力的肌肉重新变得充满活力和具有弹性,经常参加体育舞蹈锻炼可以使肌肉结实线条流畅,韧带的弹性增加,身形挺拔,对培养优美的姿态,匀称和谐的形体和润泽的肌肤是十分有益的。所以,体育舞蹈中的礼仪性审美倾向于体态端庄,对舞者的外观形象美、风度气质美,表现和欣赏美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体育舞蹈在表现过程中始终以塑造人体美、姿态美、精神美为主要内容,在塑造健美体形和良好身姿的同时,也有助于消费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体育舞蹈教师是体育舞蹈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对提高体育舞蹈的技术水平,推动体育舞蹈的普及与提高起着主导作用。

  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除了加强规定动作、套路学习外,还应加强男女反串、舞蹈编排、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教师的经验交流以及国内外信息的传播。

  四、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

  [1]杨庆国,殷恒婵.大学体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

  [2]李春文.体育舞蹈教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吴谋,张海丽.体育舞蹈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刘光红.体育舞蹈读本[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2.

  [5]宋文利,李建国,思维.浅谈体育舞蹈的作用[M].1999,35(8).

  [6]张瑞林.体育舞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7]王珂,王家彬.体育舞蹈与流行交际舞[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4.

  [8]黄邓军.体育舞蹈的特点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功能[M].赤峰学报,2009,10,10.

  [9]刘青戈.中西方舞蹈史[M].北京舞蹈出版社,1998.

  [10]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2]资华筠,刘青戈.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3]于平.中国舞蹈思想教程[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五、主要研究内容

  本研究是属于文献类研究,在总结前人对体育舞蹈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和体育舞蹈发展对策的分析,进行深一步了解和探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

  2、体育舞蹈发展对策的分析,

  3、体育舞蹈在社会中的作用。

  六、完成毕业论文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办法

  1、到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上查资料,

  2、市场调查,

  3、经费投入。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首先,确定论文题目,然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动态;随后,找辅导老师了解情况,并综合整理。提交文献综述。再次,提交开题报告,最后提交初稿并修订。本课题研究时间为半年,12月开题,研究进度分别为查找文献资料,阅读与理解文献资料,收集数据整理,撰写开题报告,最后总结四个阶段。1月8日——4月10日完成论文初稿。4月10日——5月10日修改毕业论文并定稿,查找资料,确定论文题目。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准备开题答辩。

舞蹈论文开题报告7

  幼儿舞蹈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一些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幼儿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从而促进孩子们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智力开发及美育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

  一、兴趣是前提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在各种活动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幼儿,兴趣更是可以吸引他们去参加各种活动,思考各种问题,从而发展各种能力。只要幼儿对舞蹈有了兴趣,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幼儿集中注意,在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积极的影响,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在各种活动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幼儿,兴趣可以吸引儿童去参加各种活动,思考各种问题,从而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有兴趣的活动总是给幼儿带来快乐、欢喜和满意的情绪体验。

  1、激发幼儿的情感表现

  教材的情感因素,要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析、表现和与幼儿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教师与幼儿之间情感交流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教师是情感交流的主体,要将全身心的爱倾注在幼儿身上,赢得他们的爱戴,共同创造美、享受美,这才是音乐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演唱、优美的舞姿、饱满的热情,都能唤起幼儿的美感,使之愿意去亲身尝试、体验。“情感”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萌芽,而且会在演唱、舞蹈中表现出来。这正如文学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极文以入情。”缀文如此,歌咏又何尝不是“情动而辞发”,“极文以入情”呢?因此,只有当教师把音乐艺术形象中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充分揭露出来,音乐对幼儿才有意义。只有当教师把幼儿带入音乐的意境中,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情在弦上”时,那么音乐教育的任务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了。

  2、认真考虑音乐活动的形式及教学方法,引起幼儿学习兴趣,诱发学习的愿望。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这种教育在形式上是自由的,生动活泼的。所以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不能限制过多,管的过死。我们的教育任务不仅要都给幼儿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是个发掘者,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掘每个幼儿潜在的创造能力并促进这种能力的发展。要使实验取得良好效果,关键在于改革一切不适应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教学法内容。以往的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重视幼儿是否掌握教师所给的适应与技能,如歌曲会唱了吗,舞蹈动作跟教师教的是否一样……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进行音乐活动的积极者,支持者,发掘者,只是个命令者,指挥者,监督者,教师较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及帮助形成良好的、正确的自我概念。教师不了解幼儿,也不观察幼儿的需要,只是用一个预先确定的标准来评价幼儿,希望所有的幼儿都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形成相同的技能。

  现在的教学应做到“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幼儿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素质,发掘潜力,培养个性,这种教学着眼于幼儿未来。在教学中可能会感到起步很慢,但这时幼儿所获得的点滴知识都不是教师“灌”的,而是自己探求到的,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首先要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创造用动作将力度的起伏、情感表现出来。也许有的动作不一定使成人满意,但这样的教学强调对幼儿“学”的研究。它不单纯追求“成品”掌握的效果,是重在追求教学过程中幼儿各方面的反映。因为教学过程是体现幼儿知、情、意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幼儿掌握知识技能和认知、活动过程。抓住学习过程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每个幼儿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及创造能力。有利于幼儿知识、智能和个性的培养。

  二、通过舞蹈训练,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非常嫩,可塑性非常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如:有的孩子由于习惯于内八字脚形走路导致小腿内侧弯曲或是“X形”腿形,有的孩子凹胸,有的习惯于端肩,还有的轻微驼背等不良形态;有的孩子体质虚弱,经常生病等。这些形体毛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训练后都能得到矫正和改善。实践证明,幼儿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的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风度、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通过音乐活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陶冶幼儿的情感和品格

  情感是人们行动的动力,情感的效能具有巨大的力量,艺术教育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感染为特长,通过启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使幼儿在感受艺术性象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四、通过实验使我们体会到美和美德是交织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

  一般教育往往带有强制性和约束性,而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则是以具体的形象感染为特长,着重于通过启发情感去形成信念,在认识和行为之间架起“桥梁”。没有这个过渡,认识就难以落实到行为上。所以音乐教育常常收到比说教的理论性教育更佳的效果,给人以长久的深入心灵的启示。

  舞蹈是一种身体随着音乐旋律有节奏的优美运动。舞蹈教育着眼于幼儿在舞蹈中得到愉快,享受音乐的美、动作的美,目的是寓教育于自由、活泼、欢快、幸福、高尚、纯朴之中。这种特殊的学习能不断使幼儿增长才干,促进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到发展。实验结果显示,还有个别幼儿仍然对学习幼儿舞蹈没有兴趣。这说明,要使每一位幼儿喜爱舞蹈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应当有足够的耐心。欲速而不达,不能期望一下子取利进展,但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相信一定能使幼儿真正喜爱上属于自己的舞蹈。

【舞蹈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开题报告论文07-15

论文开题报告06-16

法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08-01

论文开题报告(15篇)06-21

论文开题报告14篇06-21

论文开题报告15篇06-17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4-29

工程造价论文开题报告12-04

论文开题报告(集合15篇)11-26

论文开题报告(通用15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