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读书笔记

时间:2022-05-17 17:12:1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罗生门》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罗生门》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罗生门》读书笔记

《罗生门》读书笔记1

  这是暑假在微信读书上听的书,本来以为是一篇中长篇小说,结果发现是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先说一下,我读书吧,完全是凭眼缘,或者去找别人推荐的看,我不喜欢看励志书、心里鸡汤什么的,不功利地想从中收获多少东西,可是也不会去看那些没有一点营养的网文,所以看的就很杂,喜好随心不随意哈哈。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作者把人性以及人的那点细心思全都展现了出来。在死亡威胁下,拔死人头发、做强盗这些令人不齿的事都做的理直气壮,女人与情妇一边商量谋杀亲夫一边却又互相猜忌对方是否会背叛自我。大家都在为了自我的.利益不择手段,编制谎言,即使骗不了别人,也要让自我心安理得。

  也许跟芥川龙之介(作者)的生活经历有过,所以整篇文章都透露着一种阴暗、绝望。我觉得我们看这书的时候,不用太纠结于书的那些负面资料,人性本就复杂,生物本能就是趋利避害,我们只需了解就好,做好自我就好。有句话怎样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罗生门》读书笔记2

  “最聪明的处事法,乃是既看清世俗,又活的与之不相矛盾。”只此一句,就将芥川龙之介的敏感性和通透性表露无疑。

  芥川龙之介其人,若不知其小说家的身份,仅通过黑白照片拜见真容,或许很难想象这位天庭饱满、相貌堂堂、目光深邃、气质潇洒的男子,会在由而立之年迈向不惑之年时不负‘龙’吟之威的文坛成就中主动赴死,只留下那些至今仍震撼世间、大大小小的华彩篇章,任由它们长啸九天。

  芥川自书中走入人生,在人生中见识到与书中理想相矛盾的现实,遂对现实产生思考,对当时日本社会文化的变革产生困惑和失望。在这篇小说的末尾,芥川借卢生之口表达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正因人生如梦,才需真活。人活一世,唯愿此生精彩纷呈,方不辜负自己。”芥川经常对人生、对人性表示蔑视,同时,又常常对人生、对人性感到喜爱。他的通透也表现在参透生死轮回、善恶祸福、因果报应的概念上。他的小说,不但追求挖掘深刻的立益,也注重打磨完美的技巧。

  笛卡尔曾说∶“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真理探索者,那么,只要有可能,在你的生命历程中,你有必要对所有事物至少怀疑一次。”芥川本人亦在《小说做法十则》中阐述∶“对于任何事物,我都是一个怀疑者。”虽然芥川和笛卡尔的讨论方向有些不一致,但大体上说,怀疑主义是这样一个倾向∶它是工具,不是态度;它是手段,不是立场。

  1950年,《竹林中》的'故事被电影大师黑泽明搬上银幕,并改名为《罗生门》。故事中的人物从竹林中移到了罗生门下,与另一篇《罗生门》做了完美融合。从大的方向上看,《罗生门》与《竹林中》一样,都是冷静的将人性和利己主义剖析出来,展示在读者面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这位大文豪充满了崇拜,进而主动通过他的其他作品细细品味他给人精神上带来的震撼与启发。一代文学“鬼才”已逝,然而他的作品,终究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积满灰尘、摆在神田一带的旧书店角落里,徒然等候着读者光顾。”非但不是如此,他去世后仅八年时间,便以他的名字设立了“芥川文学奖”并成为纯文学奖的代表奖项。若他泉下有知,或可得到一丝宽慰。作为读者,不胜欣喜。

《罗生门》读书笔记3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仆被主人扫地出门,在罗生门下思索人生的去向:是被这个社会饿死还是去当强盗。仆人为什么会有这个困境?小说开头,作者构建了这样一个社会:”近两三年来京都连连遭灾:地震、龙卷风、大火、饥荒,不一而足,整个京城因此衰败不堪。”,“佛像和祭祀用具也已被毁”。于是,乐得狐狸来栖,盗贼入住,最后竟将无人认领的死尸也搬了进来,且日久成俗。概括来讲即是天灾人祸、人心不古、流寇乱窜、死尸遍地。所以仆人被抛弃后的处境可想而知。

  仆人终究没有选择成为强盗,或许是天生懦弱,干不出烧杀抢夺之事,或许是心中尚有一丝善念。日暮生凉,仆人躲进罗生门避寒。当他看到一个老妪在拔女尸的头发时,心中满是怒火、憎恶,甚至在他脑中闪出一个念头:如果再让他在“饿死”和“强盗”之间做一个选择,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饿死。然而当老妪告诉他,拔女尸头发是出于无奈,不然只有饿死,她认为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包括女尸活着的.时候也是欺骗他人把蛇当成鱼干来卖,这不是什么缺德事。仆人听罢,伸手将老妪穿着的衣服抢走,走上了强盗的路。

  京都,这样一个人间炼狱已经让人毛骨悚然,然而善恶之间转换的是那么轻而易举,人们不断地放低善的底线,甚至理所当然的把恶当成善,比起人间炼狱这是一种病态的、更加可怕的存在。

  从另一个角度看,罗生门是一个困局,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走到尽头无可奈何的选择,是成为“恶”的无可回避,与生活无奈相比,甚至在面对生死这样的极限抉择时,人性的堕落到底算什么呢?

  罗生门在日语里的意思是人间与地狱的界门,我们只有共同努力让社会变得更好,才不会踏入罗生门,走向黑洞洞的夜。

《罗生门》读书笔记4

  小说《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故事梗概是:大灾后,一名被主人辞退的仆役,在京都的罗生门下避雨。走投无路的他,起了“除了当盗贼,别无他法”的念头。他爬上罗生门的门楼准备暂过一夜,却发现一个老妪正在薅死者的头发。他心中猛然升腾起正义感,质问老妪。老妪回答说用死者头发做假发卖钱来维持生存,并且,这些死者,生前也不是善良之人。仆役对老妪的憎恨之心慢慢减弱,最终竟剥下老妪的衣服在黑夜中逃遁——也许卖了去换顿饭吃吧。

  小说中的奴仆为生存所迫,一开始就有了当盗贼的念头。可是当看到老妪薅死者头发时,他心中的善良和正义感还是本能地表现出来。他听了老妪的解释,那种当盗贼的念头又重新升上心头,罪恶感慢慢消解了——这是个复杂的社会,许多人为生活所迫而走上邪恶之途。或许,社会本身就存在邪恶,对邪恶的邪恶,也算不上缺德。甚至,他在剥老妪的衣服时,为自我找到了打劫的理由:“我不这么做,就得饿死嘛。”

  应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我有利的方向。

  仅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

  当下,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已经习以为常,对官员和国企经理贪污款额的理解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愚弄和欺骗已经不再愤怒,对种.种的不公平已经无话可说。罪恶感正在道德的团体沦丧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恶。

  罪恶感的消解,是社会的悲哀。

《罗生门》读书笔记5

  芥川龙之介把故事设定在黄昏是十分巧妙的。当时的京都是黄昏,连连天灾,百姓饥荒,“将佛像与佛具击碎、沾着朱漆或金银箔的木头堆在路边当柴火卖”表现了百姓的信仰已经崩溃,于是狐狸与盗贼到处流窜,仿佛大幕将落,看不到这座城市的未来。我们的主人公家将也处于人生的黄昏,他刚刚被主人解雇,接下来也不知道往哪去。

  故事的开场是家将被雨困在罗生门的画面。家将是被抛弃的,被主人解雇,罗生门也是被抛弃的,本来需要整修的罗生门也因为京都的衰落被放弃整修,无处可去的家将坐在失修的罗生门的门檐下,他们的现状摇摇欲坠,他们的未来犹如眼前的景象阴雨绵绵。而罗生门已经出现了死气,罗生门被抛弃后成为人们抛尸的场所,上空经常盘旋着乌鸦,之后家将将踏入罗生门,身上的人性的善也将死亡。

  之后家将为了找暂时睡一宿的地方进入了罗生门,发现了一位在拔女尸头发的老妪,作为家将的正直感在内心熊熊燃烧,马上就去治服老妪,老妪被打倒在地,仔细看看老妪的长相,她长着一对如同鸷鸟一般锋利的眼睛,满脸皱纹,嘴几乎与鼻子连在一起,手指干枯到能看见凸出的骨节,发出的声音如乌啼,老妪已经不像人了,变形成为一只鸷鸟,鸷鸟是吃腐肉的,而老妪则是靠收集尸体的头发做假发为生,她那鸷鸟般锋利的眼睛也能帮她迅速找到哪里能让她继续生存下去的生气,她就迅速扑过去,这也就说明她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生活了很久了,所以她也能如此心安理得地一根根拔下尸体的头发。

  家将质问老妪为什么要拔女尸的头发,老妪之前所说的这个女人也不是什么好人,把蛇剁成四截来卖钱,只不过是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借口,也说明当时混乱的京都人民的普遍的生活情况,老妪之后的话便是重点。“我也不觉得这女子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要是不这么做,也只能等着饿死。都是没办法的事。所以我现在做的事,自己也不觉得是为非作歹,只不过是不这样就会饿死的求生之法罢了。我想深知此道的她,一定会体谅我的。”家将突然发现,自己的`侠义精神在末世人的本能的求生欲面前苍白无力。

  此时需要补充一个特别重要的细节,那就是家将脸上的粉刺,小说里反复提到,而且是芥川龙之介特意加进去的,在罗生门门口坐着的时候,家将考虑着自己的未来,摸着自己的粉刺,人们在思考和犹豫时会有习惯性动作,比如说摸下巴或者扶额头,家将摸着自己脸上凸出的粉刺,发现自己未来除了沦为强盗别无他法,这时做强盗只是家将的假设,家将的良知还在,粉刺也只是发红,家将忍受着粉刺的疼痛。听着老妪的话时,家将也摸着粉刺,听完后,家将右手突然离开粉刺,抓住老妪,这时他已经不再为未来犹豫什么了,他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来活下去,他扒掉老妪的衣服,便说:“那,就算我剥了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怨我。不这样,我也得饿死了。”这时粉刺已经开始流脓,粉刺的变化其实代表着罪恶从滋生到发生,家将的良知已经被磨灭,之后便逃了。

  老妪被家将一脚踢到尸体上,“不一会儿,像死去似的老妪光着身子从尸骸堆中坐了起来。”老妪从尸体堆里面爬起来,就像一具尸体突然爬起来,在如此阴暗的环境下生存,老妪的身体已经与身旁的尸体差不多了。

  小说最后的画面是老妪借着尚未燃尽的松明之火,爬到楼梯口,倒披着短短的白发,向下张望,这时老妪已经充满了鬼魅气,她活不了多久了,生命之火就像尚未燃尽的松明之火,马上就会熄灭,罗生门里将会多一具尸体。“外面只是黑沉沉的夜。”从黄昏到终于入夜,家将的良知,老妪的生命,京都这座城市,一切的一切都已落下大幕,将会一片黑暗。

  “而家将的下落,无人知晓。”可是家将躲得了初一,躲得过十五吗?

《罗生门》读书笔记6

  《罗生门》可以算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它并不像我所熟悉的欧亨利等的短篇小说那样,通常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罗生门楼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片段,没有过多的雕琢痕迹,却依旧让人回味无穷。

  我认为日本作家多是比较喜欢而且善于描写人的内心的细微变化的,这在《罗生门》中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作为主人公的家将,本是被老主人辞退出来的。他本身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人物,当他面临衣食不足的窘境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邪恶”的念头“倘若不择手段的话……”,这个念头催他出门,来到这罗生门之下。此时,这个念头仅仅是一个“倘若”,他其实是没有这样的勇气与魄力的,他毕竟只是一个良民,连他自己也对自己是否真能够“走当强盗的路”产生了怀疑。而当他来到门楼上,看到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的时候,他的正义感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已经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那些“当强盗”的念头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个老太婆,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会做的那样。老太婆害怕,她要给自己开脱,于是她告诉了家将关于她拔头发是为了做假发,及被她拔头发的女人其实生前也是干过坏事的。而她不知道,她的自我开脱,也给了正在踌躇的家将一个当强盗的正当理由。作者最终以家将抢去了老太婆的衣服结尾,在这个罗生门里的一进一出,就像经历了一次社会的洗脑。

  家将、老太婆、死去女人之间的关系,不由让人想到鲁迅先生常说的“吃人”的现象。谁在吃人?谁在吃谁?有很多人试图从理论中归纳出个一二三,我却觉得比起那些文学评论,小说通过作者平日的观察提炼,写出的虽然是“故事”,却更能揭露吃人的本质。死去的女人生前是“吃”官兵,老太婆“吃”女人,家将“吃”老太婆,每个人都在“吃人”,每个人又都在“被吃”。因为那些仅剩的良知,也被饥饿折磨地昏头了,而社会又给与每个人看似合理的“吃人”的理由。人们吸吮着别人的鲜血又毫不知晓,任凭说他们愚昧也罢落后也罢,真正处于那个社会之中,也只能像被打了麻药一般,无法振作精神,看清它了。就像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能够清醒地看清这个社会弊病的人有几个?最可怕的是很多的人自以为看清了,还对这个社会妄自下了如何如何的定义,又全然不知自己的愚蠢的,那与当年被迫抢劫的家将也没什么本质区别了吧。

  伟人之伟大,不仅因为他们能够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俯视这个社会,评判这个社会,也因为在俯视过这个社会后,他们仍能够落下来评判自己。所以优秀的小说大多不是以“万能的主”的角度来进行描述。这篇《罗生门》,就像是行走于社会中,遇到了罗生门前的这位家将,便尾随着他,看完了他生活中的一个故事后又离开,继续别的行走。作者看似超脱了社会,却其实在这社会之中。作者为《罗生门》赋予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时代,并将被人们一代代诵读。

《罗生门》读书笔记7

  《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罗生门,一隅残破的断壁颓垣,在瓢泼的雨水中,边嗟叹人世的纷乱边试图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范理解洗礼的畅快。然而,在这个悖逆的时代,说教显得如此苍白,各种人性的罪恶与堕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长,道德瓦解,价值崩溃,连基本的底线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击。

  一、无望的恶中寄寓有限生的期望

  《罗生门》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种浓重阴沉的气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荒凉景象中,便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异常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那里来了。

  二、恶的谎言的对立面不是真诚

  《罗生门》从头至尾坚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这也是背景部分简化的优点。家将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终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罗生门》是对人性中“恶”的暴露、揶揄和鞭挞。

  总之,这是一篇将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时间空间加以剧烈地激化呈现的作品,作者用冷峻的语气磨平了世俗思考问题时略带惯性的棱角;用简洁的文字把“恶”那光怪陆离的丑态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进行审视与拷问。

  罪恶感的消解,是社会的悲哀。

《罗生门》读书笔记8

  因为黑泽明拍的一部同名电影,《罗生门》可能要算芥川龙之介所有小说里最为人所知的一个。但看过小说后便知,电影其实并非改编自这一篇,而是取材于另一篇《竹林中》。真正的小说《罗生门》,故事十分简单,篇幅也很短小,讲的就是一个饥寒交迫的武士遇到一个同样食不果腹的老妇,在与之对话后突然大悟,放弃了思想挣扎,下手抢劫了老妇然后逃走的事。

  动乱灾害不断的年代,给包括人心在内的一切都披上一层灰暗的色彩。落魄的武士在走投无路、无以为继的情景下,不得不放弃良知以求活命,但能够看出,即使在作出了决定之后,他仍然对杀人越货这种行径心存怀疑。可是,偶遇老妇的一番话,让他放弃了原本处于道德层面的挣扎,退回到活着还是等死的简单自问,从而做出了弃义偷生的选择。

  老妇是为了生计去拔死尸的头发,武士是为了生存抢走老妇衣裳,这么做都非他们所愿,但除此之外,便没有更好的活下去的出路。在那里,生死变成了超越道德的首要矛盾,而一条生命本身并没有善或者恶的区分,于是正义与罪恶的界限模糊了。

  武士最终心生歹念抢劫而逃,小说也在这荒诞的'结局之中,引人走向对自身行为更深层的思考。善与恶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是否为了生存就能够无所不为?是否为活命而被迫做出的事就都能够得到谅解,都能够逃脱良知的审判?

  芥川龙之介并没有给出他的答案,他只是借笔下的人物承认了人性的黯淡一面,却并没有说这即是必然。

《罗生门》读书笔记9

  很多课外书都值得我们去看,一些国外的小说也值得我们去阅读,这个暑假,我读了很多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罗生门》这本书。

  小说《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故事梗概是:大灾后,一名被主人辞退的仆役,在京都的罗生门下避雨。走投无路的他,起了“除了当盗贼,别无他法”的念头。他爬上罗生门的门楼准备暂过一夜,却发现一个老妪正在薅死者的头发。他心中猛然升腾起正义感,质问老妪。老妪回答说用死者头发做假发卖钱来维持生存,并且,这些死者,生前也不是善良之人。仆役对老妪的憎恨之心慢慢减弱,最终竟剥下老妪的衣服在黑夜中逃遁——也许卖了去换顿饭吃吧。

  小说中的奴仆为生存所迫,一开始就有了当盗贼的.念头。可是当看到老妪薅死者头发时,他心中的善良和正义感还是本能地表现出来。他听了老妪的解释,那种当盗贼的念头又重新升上心头,罪恶感慢慢消解了——这是个复杂的社会,许多人为生活所迫而走上邪恶之途。或许,社会本身就存在邪恶,对邪恶的邪恶,也算不上缺德。甚至,他在剥老妪的衣服时,为自我找到了打劫的理由:“我不这么做,就得饿死嘛。”

  应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我有利的方向。

  仅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

  当下,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已经习以为常,对官员和国企经理贪污款额的理解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愚弄和欺骗已经不再愤怒,对种.种的不公平已经无话可说。

【《罗生门》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罗生门》读后感05-01

罗生门读后感05-09

《罗生门》观后感11-08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10-26

门其实开着中考作文08-01

2023年罗杰·马尔腾的语录30条08-31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12篇11-05

防火门采购合同08-01

防盗门采购合同11-14

木质防火门采购合同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