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2-10-08 10:00: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热门】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热门】

《红楼梦》读后感1

  “自古离愁谁怨多,一世红尘了此情,可恨我无缘相遇,只得后世自行悟。多愁善感林黛玉,聪明过人薛宝钗,爱恨情愁无处诉,只留千古诉佳作。云翳散,只因顽石一颗,惹起这不朽姻缘。无怨离愁,一曲歌尽《红楼梦》。”

  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神话,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块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情思,让我回味再三。

  我曾感叹过结局的悲惨,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贾宝玉中举了红尘,薛宝钗夜下挑孤灯以及贾家的衰败萧条。

  我也曾抱怨过曹雪芹的狠心,为何不让黛,宝二人终成眷属,而让他们终归阴阳两隔,落得个天各一方。人世间难道就没有纯真的爱情吗?

  放下这本书,却难以忘却颦儿的泪,颦儿的笑,颦儿的悲,颦儿的苦··· ···她有闭月羞花之美,却“娇袭一身之病”更显得她如此弱不禁风。

  她本是一位冰雪聪明的奇女子。她有“魁夺菊花诗的潇洒,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的聪颖,凹晶馆月下苦联诗的寂寞,至今历历在目,她的才情无人能比,令数万人垂怜倾倒。但细细品来,那一句句感伤的词句,背后却又有多少的泪水,惹我轻唱低吟。

  三月,花开怒放,满天飞舞。那黛玉却用锄将那绯红的瓣儿,连同自己的泪珠儿一起埋入这芬芳的香冢之中。“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虽不懂黛玉的词句,但在这此词此句之中却领悟了她内心的苦涩。

  好一个怡红公子,好一个潇湘妃子。他们本该长相厮守,最后却被贾母的一言落的阴阳两隔,可却不能空凭怪罪,只怨他们本生无缘。回想起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愁,真是不忍以襟拭泪:宝玉初见黛玉时便要摔玉砸玉:那年夏天把袭人当做黛玉又说了好些私心话儿;紫鹃的玩话便把他弄得死去活来。然黛玉却也如此矣:宝玉挨打,颦儿偷拭泪;黛玉探宝玉,叫门不应,黛玉伤心落泪;凤姐设奇案,颦儿迷本性,宝钗成大礼,黛玉断痴情。哪一个为情而死为情而终。我无不感叹他们的爱情悲剧。真是应了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只因今世有梦,梦中人影蹉跎。寒塘闲来渡鹤影,冷月忙去葬花魂。可怜此人无处诉,只留哀怨病一身。自知生命不久矣,忙却衣襟拭泪干。或喜或悲终不好,只是难忘情中人。可怜,可怜,一曲了却《红楼梦》。”

  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完。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

  青纱素帐,黛玉你的房间如你一般素雅。手中怀拥着一本《红楼梦》,闭上眼睛轻嗅着季节的芬芳,仿佛一睁开眼便会望见你那婀娜多姿的模样。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啊黛玉,你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啊?

  清冷的晚风撩起岁月的帘幕,斯人已去,后人无语··· ···

《红楼梦》读后感2

  又是一年的除夕。春节一开始,就代表着人们终于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好好歇一歇。而我有了空之后,闲来无事,便开始阅读白话文版的《红楼梦》。

  对于《红楼梦》,每次翻阅同一处,却能感觉每每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同于往日。不知是要说《红楼梦》内容的博大精深还是我从未读懂过它。知红楼,品红楼,只怕我连读红楼都未曾做到过。关于《红楼梦》的书评更是一波高过一波,更有甚者,摒高鄂之作,续曹沾之梦。而《红楼梦》中所揭露出的君不仁,臣不良,父不慈,子不孝等种种都是古时封建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弊病。

  读完红楼后,内心的感触并不是因为《红楼梦》中的故事和诗词,却是直指这本书的作者——曹雪芹。而我现今要谈的也不是《红楼梦》中鲜活的人物,是它未完的作者。

  正所谓“正史兼野史窥探古人真性情”,“正史野史兼而有之”。我也并不认为,野史比起正史来差几分。相反,二者相溶,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所以,我要谈的便是曹雪芹的正史与他的野史两者的融合处。

  正史中,都说曹雪芹是由家中原先的昌荣到后来的变故才写出了现今的巨著《红楼梦》。可个中滋味却都没有细说,例如曹雪芹是如何写出大权在握的王熙凤,不知上进的贾宝玉,娇弱多病的林黛玉等等。这原由,怕不是单单一个正史就能说得清,还需借鉴野史的记载。野史记载何其多,就单说心狠手辣的王熙凤的形象竟是出自曹雪芹的妻子——曹香玉。

  话说曹雪芹原名曹天佑。曹天佑与雍正的皇后曹红玉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爱情姻缘。雍正荒淫无度,最后在曹天佑和曹红玉的合谋下暴毙。曹红玉本是曹家的一名丫鬟,原名竺红玉。红玉贵为皇后,又在雍正辞世后与曹天佑暗渡陈仓,甚至为曹天佑怀有一子,不免激起了曹香玉的醋意。当年本是她去进宫参选的,她死活不肯,只好由竺红玉以她的名义参选,她原以为竺红玉会在终不见得人的去处孤独寂寞地了却一生,却不料竺红玉从贵妃到皇后,步步青云,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于是曹香玉便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对待怀有身孕的尤二姐一般,对竺红玉想尽法子,明里暗里百般折磨。

  孩子生下后,事情败露,红玉便在曹家的天香庭院悬梁自溢,“耻情归地府”。天佑再次逃禅当和尚,“惧祸走他乡”。一段姻缘就此结束。

  风险过后,天佑还俗,辗转回到香山脚下黄叶村,化名曹雪芹安顿下来。

  这般才有了曹雪芹。

  此后,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下,滴泪为水,研血成墨,开始了红楼梦的艰辛创作。曹雪芹在一书中将红玉作为一个为爱情敢作敢为的精神流芳百世、传诵千古,并发誓要把雍正皇帝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曹雪芹在著作《红楼梦》期间,正是清朝文字狱盛行的时候。曹雪芹绞尽脑汁,采取前人从未有过的分身、秘写法、隐写法,将一部完整的红玉传和清宫秘史巧妙地隐藏在小说的背后。

  这才有了《红楼梦》。

  关于曹雪芹的野史何其多,我在这里就简单的举了一个例子。不论真假,却有着一定的历史考证性。

  寒假还未结束,梦红楼还在继续。

《红楼梦》读后感3

  即将枯萎的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当年看到那里,深深被绛珠仙子的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之后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最终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可怜清流易被浊欺,白雪常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所以更无片刻欢颜。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所以真正欢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我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

  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如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周伐纣王,两人便以微小之躯劝阻西周万人之兵,周灭纣王后,两人便作采薇之歌,绝食首阳山。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

  被人间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典籍,到了黛玉眼中,无非是名利险滩的一片野木蓬篙。而被常人贬斥的污秽戏文,到了黛玉口中,便化为馥气馨质的蕊白梅芯。春华秋叶,晨风夜雨,无人相诉之时,黛玉便轻挥藕指,弹奏云山缥缈的天籁之音,微启噙香唇齿,歌咏澹澹寒水的修篁之情。居潇湘桂阁,以碧竹为墙,坐月洞琴台,以笔砚为友。

  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仅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我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我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红楼梦》读后感4

  初读《红楼梦》,那时还小,被一群复杂的人物关系搞得晕头转向,始终提不起多大的兴致。后来,才被曹公精到的文笔和新奇的构思所感染。

  在所有的人物中,我还是衷情与黛玉——红楼梦第一女主角。如果说宝钗是敦厚温婉的牡丹,无疑黛玉便是那风流灵巧的芙蓉,黛玉的魅力更是她那尽情绽放生命的美。她不似宝钗,醉心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界,拼命的压抑自己,“人谓?愚,自云守拙”。不错,宝钗赢了世界,但也输了自己。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赞宝钗,她性格温和,待人宽厚,不会像黛玉毫无防备的说些俏皮话打趣人。一回诗社螃蟹宴,让湘云死心塌地的喜爱这个宝姐姐;金钏儿死后的那一番宽心话和几身新衣裳,在王夫人跟前做足了人情;哥哥运回来的土特产也是人情分子,连赵姨娘都一口一个“宝姑娘好”逢人便说。贾府上下被她笼络了个遍,更不必提宝玉。一有空儿便会仕途经济的劝导他;贾妃赐的红麝串,宝玉瞧都没瞧一眼,她早已“羞笼”;宝玉午睡的空儿,便坐在“侍妾”的位置上摇扇绣鸳鸯,谁曾想宝玉睡梦中一语惊人,凉了她的心。话不投机半句多,她偏不知自己“贤妻良母”的作为,宝玉已对她有些许厌烦,男一号她终究笼络不到。

  还有一人更不为宝钗所笼络,那就是精明沉着的贾母。时间已经慢慢将她的聪明沉淀成智慧。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领众人逛园子,来到衡芜苑,“雪洞一般”,宝钗定会暗自得意:但我多简谱,一色器物全无。不过这也太过了一点,贾母不高兴了。贾母素来非常有品位,极具诗意。知道“软烟罗”,听戏要隔着水声,凸碧堂赏月只需吹笛的远远吹来,更不必提她自己的房子装饰考究了。见了这雪洞,心中会想:你一年轻姑娘就这样一素到底,我老太太年纪一大把合着该住马棚了?相比之下,潇湘馆的清幽雅致更让她倾心。月洞窗上笼着薄纱,上面挂着回念诗的鹦鹉,窗外千杆翠竹曳曳,屋内还有大雁居住,书香,木香,云雾缭绕,好一派诗意生活!连贾政元妃也赞,所有的居所唯潇湘馆最佳!

  有一个场景令我难忘。宝玉在怡红院养棒伤,围了一屋子的人。宝玉有心,引着贾母夸黛玉,贾母却夸起了宝钗!这贾母着实聪明,她这样说:我们家四个女孩,都比不上宝丫头。无疑这是指“元迎探惜”四姐妹。元春可是贤德妃,你宝钗进京就是为了待选宫女,到现在每个影儿,谁不知是落选了?撇开不谈但是社会的黑暗,到底你比不上元春,夸得人心里脸上都过不去。啧啧,凤姐也自叹弗如啊!

  纵观全书,宝钗的一生,落得个“贤德”美名。他有人缘儿,性情好,看似比黛玉快活,其实不然。黛玉一生虽短,却如一枝怒放的芙蓉,尽情享受了生命,享受了爱情。她的陨落,不应该是高鹗所写的“焚稿断痴情”,应如刘心武所写的,沉湖而归,这比葬花埋冢更富有诗意。宝钗的一生苦极累极,无论如何却也抓不住宝玉的爱情。宝黛二人,有前世的灌溉恩,今生的还泪情,他们是天上的仙姝神明,相比宝钗却是凡夫俗子,她赢了婚姻,却也输了爱情。其可悲亦为群芳之首!

  “黛”为古代女子纹眉之物,此为眉饰,风流别致;而“钗”为古代女子别发之品,彼为头饰,雍容华贵。然而在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命运着实太不眷顾宝钗!为何不写“金钗雪里埋”,偏用一“簪”字?翻开字典便知,二者同为头饰,而钗为两股,簪只有一条,预示着宝钗自始至终也只孤独一人,而那两湾?烟眉,却也始终是一双!

《红楼梦》读后感5

  有一部旷世巨著,写尽了人间的浮华飘渺,世事的辛酸苦楚.人心的假恶丑与真善美在此刻得到升华解释.在你为之嘘叹之际,猛然发现,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到头来只是一场似有若无,落空的梦罢了.这本巨著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红楼梦>>.在这场不可揣测的梦中,一个柔弱纯洁的身影,翩然而来,哦,可是潇湘妃子林黛玉?

  黛玉是一棵误入凡尘,绛珠仙草,冰肌玉骨,自幼体弱多病,她没有别的,有的只是那晶莹的泪水。没完没了地流泪也不为别的,只为还那块顽石的浇灌之思。那顽石也不是别人,正是那痴情的公子——贾宝玉。一块石头对一株仙草的承诺由此在是是是非非的人间展开了。自幼经历过父母双亡的锥心之痛,让这位原本清纯的妙龄少女变得多愁善感,在一个人烟杂多的大观里,她不得不多心起来,做是小小心心,不敢多说一句话,心像是被“冰封”了起来。但并非是说她无情,相反,她是个重感情的女儿。与宝玉一见如故,因为他生气,因为他流泪,因为他破涕为笑。宝玉是个混世小魔王,但只需黛玉的眼泪一流,他便听话了,像只乖巧的小绵羊。可以说,一个爱哭,一个爱看哭,这其中的关系,只有他们能体会到。黛玉才情了得,作诗赛总是夺魁,只不过字字句句悲伤动人。“冷月葬花魂”联诗悲寂寞,“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埋香家飞燕泣残红,“醒时幽怨同谁诉,蓑草寒烟无限情”菊梦生悲情。素闻黛玉说话尖酸刻薄,但也不能怪她。她品行高尚真实,不遮遮掩掩,说话自然不会拐弯抹角,总是一针见血。像一根小刺扎在人心里,但她说的话往往是真相,不胡说,不说偏。遇上薛宝钗这个情敌,也是天意弄人。薛宝钗知书达理,懂得如何与别人打交道,处好关系,深受大家好评。她凡事不斤斤计较,一笑而过,给别人留下识大体的好印象。而这些却与黛玉截然而反的,别人给她送宫花,她一屑一顾,挑三说四,最后把人晾在一边,只顾与宝玉解九环。只因直言直语的湘云不小心把她和一个戏子很像的事说了出来,便生起气来。黛玉的内心世界只容得下宝玉,几年来,这日日夜夜地还泪,最终“黛死钗嫁”的结局让人惋惜而鸣不平!

  黛玉就像她住的潇湘馆的翠竹,太高尚,内心太纯净了。她把一切想象得太美好了,以致知道别人的不对,便毫不留情地指出来。容易得罪人家,但她又哪儿说错了,听了她的话感到厌恨的人,其实就是有邪念的人,对高尚的人感到嫉恨。黛玉不是最知书达理的,但却是最为真实的。宝钗很懂事,在别人面前永远要充当一个善解人意,成熟稳重的姑娘。可是我觉得她不免有些虚假,对别人千方百计地拉拢,对黛玉别有用心地陷害。与其这样,倒不如黛玉的任性来得洒脱。黛玉连见了花谢了都会难过得哭,可宝钗见了死人却显得处之泰然,轻描淡写的,让人心寒。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会不会怀疑她对你的友谊是真是假?最后她也如愿嫁给了宝玉,当宝玉说:“我娶的明明是林妹妹,坐在那儿的美人儿是谁?”时,她的心是否暗暗淌血。金玉良缘只是世俗的家族利益婚姻。而可怜的黛玉多年守望成空,焚稿断痴情,在潇湘馆还尽泪水,香销玉殒。也许,这是对她最好的安排,与其让她痛苦地活着面临贾府的抄家,对心容不得一点污垢的她来说,太残酷了,不如早日脱离苦海,在天堂永生。

  黛玉的一生如此凄美动人,多么好的女孩呀!滚滚红尘扰乱了她的心,滴滴泪水是她的羁绊,木石前盟在天堂得到了诠释与归宿。误入凡尘,潇湘点点!

《红楼梦》读后感6

  “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不错的,就像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没有过一时的辉煌?汉朝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然而哪个朝代没有过不堪回首的衰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商纣王残暴失民心,北宋的靖康之变……每一个新的王朝都是踩着衰败王朝的肩膀攀登上的,只有不断的新旧更替,才能拥有现在的新中国!远的不说,就拿我们身边的食品来讲,保质期绝对不会是永久的,再好的食物总有变质的一天。当然,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也不例外,从开始的“白玉为堂金作马”,到后来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只用短短几十年时间,时间的飞逝,家族的消亡,其速度之快,消亡之净,让人胆战心惊。

  清朝是众所周知的封建社会,它冷得像一块冰,没有丝毫的温度,它不住地用自己冰冷的双手去扼杀被封建社会这张无形的网所束缚的人,贾宝玉便是这殉葬者之一,他本是生活在达官贵人之家的一位公子哥,却要在家人的逼迫之下去争名夺利,宝玉始终没有摆脱这种纠结,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是金玉良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这场没有硝烟的思想斗争,最终让他厌恶了世俗,挣脱了封建社会思想的束缚,看破了红尘,脱离了苦海,青灯古佛伴其终生。宝玉的思想像一团烈火,但却并没有使这块冰消融,却让它再次冰冷到冰点以下,就这样,林黛玉也被无情的变成了牺牲品。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黛玉苦笑着低吟出了这悲凉的诗句,也许是她的清高,也许是她的孤傲,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她像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在满山的野草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那么脆弱。封建社会的思想既像一副沉重的枷锁,又像一块巨大的顽石,压得这个瘦弱的女孩喘不过气来。

  自打元春死后,封建社会彻底地撕去了伪装,露出了自己的本性,它带着狰狞的笑容,肮脏的双手,贪婪的眼神,一步一步向人们逼来,在它的手下,“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它那沉重的铁蹄,瞬间将贾府夷为平地,落得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读完《红楼梦》,我奋力地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挣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行动受约束,思想被禁锢,身不由己,既像一串提线木偶,任人把玩,又像一个个傀儡,不幸的变成了行尸走肉。而现在的我们至少活在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它,我们有能力去战胜它,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红楼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带着这缕清香,从遥远的清代飘来,飘呀飘,飘进人们的心里……

《红楼梦》读后感7

  红楼梦有感前世,她是一株绛珠草,因受赤瑕宫神瑛使者的恩惠——以甘露灌溉,而得到脱却草胎本质,得换人形之机,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

  今世,她幻作女体,“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从一出世就患有顽疾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而这根本不可能,这也似乎预示了她红颜薄命。初见宝玉,脑海飘过一根羽翼,恍若来自前世,猛然炸开,记忆的碎片散落各处:“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一眼似乎也注定她是为他而生,也定要为他而死。不过幸好不只是她一人在思念,“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他也是。

  她有些孤高、有些偏激“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属书中对她的描写中也极少看到她笑,就算是笑也似乎尽是“冷笑”。但从她身世可知,她是一位既娇且贵的贵族小姐,富有才情却寄人篱下。更何况她不似他人健康而是身患顽疾。这样的她极度的自卑,也极度的敏感,害怕别人对她歧视或轻蔑,便自是“目中无人”、清高孤傲了。可这孤高却让人十分怜惜与心疼:“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何等的小心翼翼……

  她有着脱俗的才情。她是整个大观园里的诗神与诗魂。“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她关注的是自然灵气。她的《咏菊》《问菊》《菊梦》题目新,立意更新,而且也是她内心的自述:孤苦无靠,孤高傲世,忧伤愁惘……

  她极度叛逆,连北静王爷在她眼中也不过是个臭男人。她轻蔑功名,也不希望宝玉去搅这个仕途的浑水。她赞叹不被当时认可的《西厢记》。她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何等的爽快。可即使是这样的她,却也终究被封建社会刻上深深烙印:那乡野来的粗朴的刘姥姥,被她鄙夷为“哪一门子的姥姥”继来嘲笑之为“母蝗虫”……可瑕不掩瑜,她仍是个作者极力赞扬的对象。

  她如水晶般透明,她有恩必报,心思单纯。她用心教丫鬟香菱作诗,当她感到宝钗对自己关心时,她想起之前对宝钗的种种猜忌,愧疚立即涌上心头,感到万分抱歉,随即说出一番肺腑之言,对其感念不已。

  她追求爱情,却只求情不求欲。为爱不自惜、忘其有身、忘其有病,这种忘我之爱是牵动全身心的生死爱情。这种情是不被封建所容纳的,等待她的下场只有一个字——“死”!当她得知宝玉要娶宝钗时,她烧掉了记录自己灵魂的书稿,烧掉了爱情见证物——丝帕,正如她所追求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完成了这一世的使命,也报了上一世的恩。

  她同样是苦命的,她与宝玉两情相悦却不能在一起,只因她的才能,她的叛逆,她的透明,她追求爱情。她有才情,可当时追求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叛逆,不慕功名,也不想让宝玉去追求仕途,而当时的封建思想是:男人就应夺取功名;她透明自然也比不上宝钗有心机讨人欢喜;她追求爱情,就更不用多说了。更重要的'是她的病,有可能完不成“传宗接代”的任务。而古时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恐怕就是贾母虽宠爱她却仍不愿她与宝玉在一起的最大之因……

  她,不言而喻,是林家千金——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8

  有这么一阵子,一打开手机必定要做的事情就是打开qq音乐,将双笙的《终身误》设置成单曲循环:都道是金玉良玉,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一直很喜欢古风,这首歌的词和旋律更是唱到了我的心里,直到打开《红楼梦》太虚幻境的那一回,我惊喜的发现里面的“终身误”这首词。喜爱的词就藏在红楼梦里,这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想看看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曾经跟同学玩笑说,不如这篇文章就叫“一颗石头和一株小草的缘分牵绊”。这个一开始的传说不仅让这本书都带上一丝仙气,更注定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两世纠缠,也注定那爱而求不得,有的人,从第一眼,就再也忘不掉了。最有感触的那一段情节,是贾宝玉大婚的时候的。我想象着一个男孩子满心欢喜,想着林妹妹的点点滴滴,想着从今天起与她终于要续起木石前盟,却在掀开盖头的那一刻错愕不已,而那个女孩却在他大婚的夜里在潇湘馆的角落咽下最后一口气。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年少时的陪伴,谁又会想到最后是这样的结果,又能怪得了谁,那个时代下,哪有这么多圆满。

  我欣赏宝钗,因为薛宝钗这人生中,得意是因为贾宝玉,失意也是因为贾宝玉,正如终身误中的到底意难平,宝钗本身没有什么错,她只为追求她自己作为女人应有的幸福,可我也最心疼她,有人说红楼梦中贾母爱热闹,宝玉爱热闹,黛玉会胡闹,湘云会大笑,母亲不懂得,哥哥是混蛋,嫂子不是人。没有一个人懂她。表面上人们都亲近她,宝钗看似热闹,其实她是最孤独的那个人;我同情黛玉,一个清冷孤高的人,到底是终身误,误终身,与他终究是忘记了彼此;对于宝玉这一形象的评价,我很复杂,我喜爱他的时而通透,时而痴,却也在最后都只念风月情浓,负了木石前盟那里流下了眼泪。还有平儿、妙玉、晴雯…他们都像是这本书的过客,有人有了最终的归宿,有人随着时间的走过,消失在这长河里。

  贾府的由兴到衰的过程里,藏着多少心酸。这个主时间轴下,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兴衰。可能最后这个结局,谁都没有错,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也许是这种可悲,这种无奈才吸引了我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属,因为凤姐对刘姥姥的帮助,才有了姥姥对巧姐儿最后的报恩,可是更多的人,最后还是逃不了一个悲,剧里的凤姐,被人雪地里拖行了好几里,她死前的无望,还有对巧姐儿放不下的牵挂,无时无刻不在揪着我的心。曾经看到一些别的版本的《红楼梦》,作者们都重新改写了红楼梦,将自己心中的遗憾通通填上,有的将木石前盟写圆满,有的提醒凤姐提防王夫人。如果结局都是这样,可能就也不是红楼梦了,红楼里的故事,是一个悲字,这个悲字写的婉转漫长,不知曹雪芹写出了他自己的多少心酸。

  《东邪西毒》里有一句台词“以前我认为那句话很重要,因为我相信有些事说出来就是一生一世。现在想想,说不说也没有什么区别。有些事情是会变的,我一直以为自己赢了,直到有一天我看着镜子才知道我输了。在我最美好的时间里,我最喜欢的人不在我身边,如果能重新开始该有多好。”如果我也有改变结局的能力,只希望这个时代下,即使改变不了那么多人的心意,能没有那么多无奈和错过就足矣了。

《红楼梦》读后感9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我不得不感慨作者的写作能力,塑造出一个个深入人心,形象饱满的角色,宏大的布局使整个情节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而纵观整本书,我想仔细谈谈我对书中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的感受。“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未读《红楼梦》之前,我对林黛玉的看法仅仅只停留在一个柔美病态、弱柳扶风的模糊印象里,读红楼梦后,我开始喜欢这个真实洒脱的姑娘了。

  先说说其容貌,宝玉初见林妹妹时所言:“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王熙凤也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薛蟠更是:“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这样极高的描述可见林妹妹的天生丽质、楚楚可人。

  林妹妹的才华想必也是有目共睹的,其最为著名的《葬花吟》就可见其才华横溢。她品诗、爱诗,把文学视作最忠诚的知己,而这知己不是任何事物的附属品,它有自己脾气。书中她自高奋勇指导香菱学诗,告诉她“不以词害意”。

  这简简单单的五字“不以词害意”,更是将她的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三百年前的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却知道写诗“第一立意要紧”“不能流于辞藻”“见了浅近的就爱”。大观园才女如云,写一手好诗并不稀奇,将写诗上升到理论,却并不容易。

  这样一美貌有才的女子若还开朗外向、爱笑爱闹、真实洒脱又怎能让人不爱呢?

  大多数人对黛玉的印象仅仅只停留在哭哭啼啼的大致里,的确,黛玉常哭,但她本就是仙草化身,是为了前世恩情而来世间走一遭的,她唯一的使命便是将眼泪还尽,然后返回仙境。

  但她同样开朗活泼,在贾府这样一个大熔炉,严明的生存规则、自上而下的压力面前,所有人都学会圆润隐忍,薛宝钗处事稳重、温柔世故。但是她始终倔强的捍卫着她的棱角。迎春出事的时候,她哭得伤心;病重的时候,嘱咐袭人隐瞒自己的病情,以免宝玉担心。对下人,她愿意教香菱写诗,愿意与紫鹃姐妹相待。一颗赤子心,对所有人坦诚相待,也没有什么门第之见。她的世界,是一个十六岁少女的灰色童话,有瑕疵,但是真实。

  不得不提的就是她与宝玉的悲惨爱情故事。在大观园众多好姑娘里,秒懂宝二爷笑点的,只有林妹妹。从来不劝宝二爷考功名,偏爱他顽石不化的,也只有林妹妹。林妹妹更是注重精神而不功利的,史湘云劝宝玉要注重仕途经济时,宝玉毫不避嫌地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纵眼望去,整个大观园里真正不视他“不成器”,真心理解他,懂他的人,除了林妹妹,又还有谁?他们是爱人,更是知己。

  关于妹妹的描写还有很多精彩的小细节可见起性格,大抵也是难以讲完的。而若让我概以一字,那便是“真”。她是个没有被世俗污染的最纯真的人。

  借用曾见过的一段话来说“她的脾气很大,她的手掌很小。她的嘴很硬,她的心很软。她灵秀如水,执着如火。她“不同于一般女子”。她很瘦小,但是她很有力量。她叫林黛玉,上下五千年,她是美神。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在那个时代香消玉殒,但是她属于所有时代。”

  这样一个尤物,怎能令人不爱呢?

《红楼梦》读后感10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以梦为题,书中关乎梦的描写大都起到暗示隐喻的作用,梦境对应着现实,暗示着大观园中小姐丫鬟的命运。《红楼梦》中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子让人给贾宝玉演唱了十二首曲子,预示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其中第三首即是《枉凝眉》。全书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封建社会中众多青年男女的可悲命运,写出了没落社会对人的心灵的束缚和摧残。正如歌中所唱“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两人既可说是有缘又可说是无缘。无缘,此生却又相遇;有缘,却又不能在一起。正如水中月、镜中花,是虚无缥缈的。只能为这段无望的感情流泪。

  赏析红楼,自然要从人物开始说起。

  林黛玉算是曹雪芹塑造十分成功的人物,有时虽然娇气、刻薄了一些,但想想她的身世,失去亲人,成为孤儿,自然养成了她事事敏感的心。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生怕做错一星半点,招人耻笑,这更说明了黛玉的心思细密、小心谨慎。孤自一人,寄人篱下,也难免会有孤傲的性格。

  黛玉的文学修养也是大观园中无人能及的,单单是平日说话也是需要再回想一番。“我平日和你说的话,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快!”这本是黛玉说雪雁,其实是奚落宝玉才听了宝钗的话,不再和冷酒,一语双关,委婉的的表达出来。葬花时,见花从枝上落,常人觉得这只不过是寻常的自然景观罢了,而黛玉却将自己比作那些花儿,由一曲《葬花吟》抒发了黛玉内心的悲苦及其高洁的志趣。每每读到这里都会觉得,这落花的命运和她的命运竟如此的相似!她的高洁的命运,也最终像那些花儿,随风飘散,可悲!可叹!

  黛玉的结局虽以悲剧结尾,但她曾经毕竟去追逐过她的幸福。可书中另一主人公薛宝钗,虽已是宝玉的妻子,但她终究得不到幸福。她是大家喜爱的对象,但没有为自己活过。宝钗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世故、圆滑、虚伪、奸诈,无情、冷、会做人、善用手段,都成为薛宝钗这一形象的标志。可是像这一段: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也许人们会说她虚伪,但是宝钗博得老人开心,也许是一种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表现。她毕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在看待宝钗这个人物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先辩证的看待封建道德,再来判断。

  红楼一梦几多愁,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大观园的最后结局竟是如此下场,在为宝黛的凄惨爱情而叹息时,更应该叹息封建社会的悲凉。成由勤俭败由奢,昔日大观园中的繁盛景象,如今不会再有,

  封建贵族生活的奢侈、腐朽也不会再来。

  合上书久久不能平复,每读一遍,那大观园中的昔日往事都浮现在眼前。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红楼梦》读后感11

  别样的思维,别样的解读。

  读完八辑《蒋勋说〈红楼梦〉》,脑海里蹦出“佛眼”“人性”两个词,以前也曾读过许多解读《红楼梦》的著作,但从来没有读出像蒋勋先生给我的感觉。

  蒋勋先生曾说过:“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是慈悲,也处处是觉悟。”也许这就是别样感觉的缘由。

  蒋勋先生是用佛眼来看人性,多了理性,多了平和,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对《红楼梦》里的每一个人物更多了一份包容和担待,所以不会简单地以好人或坏人来界定。而我们读《红楼梦》,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感情,总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来为里面的人物做标签,自然失之偏颇。比如薛蟠,没有几个读者会喜欢这样一个惹是生非、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但蒋勋先生却从人性的角度,直指心灵深处,对他进行了客观的解读。

  “佛眼”、“人性”,这是不是我们在执法办案过程中缺少的?

  记得20xx年度中国十大正义人物——检察官杨斌,在获奖现场说过:“在我办案的后期,我经常会审视被告人的内心,来达到审视我自己的内心,其实我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觉得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向上的本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误,只是错误的大小程度不同,或者我们比他们更幸运一点,我们还没有被发现。”

  我们面对的群体大多是犯错误的,怎样去对待这个群体?杨斌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提升心理觉察能力,抛弃指责心理,用“佛眼”来看悟每一个犯错误的人。

  正如一位英国心理学家所说:人们对未知事物的主观臆断往往会引导他们走向错误的系统认知。其实我们在办案过程中也往往会犯先入为主的错误,从事办案时间长了,见过了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了一种的固定思维模式,面对犯罪嫌疑人,我们容易固守成见,少了感性,少了对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应有的敬畏和尊重,不再去过多的去关注和思考人性,不再用心地探询他们犯罪的心理路径,而是简单地标定他(她)是坏人。

  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你用什么态度去看待世界,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世界!苏东坡看到佛印,眼里是一堆牛粪;佛印看到苏东坡,眼里是一尊佛。一尊佛和一堆牛粪的差异仅在于:一个人心中有佛,用佛眼看,一个人心中无佛,用俗眼看。

  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生命都是完美的,当我们在用法律维护公平正义之时,绝不能漠视每一个生命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冰冷的法律,正因为有了执法者的爱和仁慈,才有其温情的一面。

  法律尊严,不仅需要我们严格依法办理案件来维护,更需要我们在公正办案的过程中,用“佛眼”来看悟“人性”,怀着宽容之心,扩展人性的空间,用敬畏理解生命之心,面对每一个鲜活生命个体,在守护法律底线的同时,完成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心灵救赎,这也许是每一个执法者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法律不仅仅要惩罚犯罪行为,更重要是挽救个体的心灵,尊重每一个生命存在的价值。

  每一个执法者都应该铭记:法律的最高境界是爱和仁慈。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历的奇书,不一样的人看它都定会有不一样的收成。文学家获得了经典的诗词和巧妙的写作手法;医学家获得了很多的中医药方;历史学家获得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它留给世人太多的东西,以至不论什么人读后都会有多少的收成。

  《红楼梦》中人物繁多,但我觉得当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为非常重要。由于这三人感情的演变是小说的主线。有一种说法是宝钗取得了婚姻,黛玉取得了爱情。我对此持一定态度,而宝玉呢?他取得了什么?只是那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一走了之吗?不!他获得的是那段带有苦味的美好回忆。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时候经典文学名著,有关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写作意向,后人有多种看法。曹雪芹从《红楼梦》所获得的是对当时政治生活的发泄,对美好将来的向往和在历史长河中文学范围内留驻的不可磨灭的一页。

  对我这个中学生而言,从中获得的是很多的文学积累和生命体验。当读到林黛玉葬花时写得那句“试看春残花溅落,便是红颜老死。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我感到了时间的紧迫,知晓了“少年不知勤学早,今日不搏待何时”。当读到“忆女襄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月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时,我惊叹于作者笔触的优美,品尝到了文学营养的甘甜。当读到“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女儿独处闺楼,杨柳依依,满面忧伤的画面。

  而对于整个世界,它留下的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红学”研究早已成为世界性的知识,它像一卷《清明上河图》,展示了那个年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它也像李杜的诗篇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信以后的人会从中获得更多更多的东西。唉!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完的曹雪芹。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历的奇书,不一样的人看它都定会有不一样的收成。文学家获得了经典的诗词和巧妙的写作手法;医学家获得了很多的中医药方;历史学家获得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它留给世人太多的东西,以至不论什么人读后都会有多少的收成。

  《红楼梦》中人物繁多,但我觉得当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为非常重要。由于这三人感情的演变是小说的主线。有一种说法是宝钗取得了婚姻,黛玉取得了爱情。我对此持一定态度,而宝玉呢?他取得了什么?只是那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一走了之吗?不!他获得的是那段带有苦味的美好回忆。

  对我这个中学生而言,从中获得的是很多的文学积累和生命体验。当读到林黛玉葬花时写得那句“试看春残花溅落,便是红颜老死。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我感到了时间的紧迫,知晓了“少年不知勤学早,今日不搏待何时”。当读到“忆女襄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月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时,我惊叹于作者笔触的优美,品尝到了文学营养的甘甜。当读到“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女儿独处闺楼,杨柳依依,满面忧伤的画面。

  而对于整个世界,它留下的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红学”研究早已成为世界性的知识,它像一卷《清明上河图》,展示了那个年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它也像李杜的诗篇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信以后的人会从中获得更多更多的东西。唉!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完的曹雪芹。

《红楼梦》读后感13

  《红楼梦》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和高鹗呕心沥血,把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在纸上。《红楼梦》造就了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480余人,其中能给人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而宝玉、黛玉、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红楼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不同地位,以不同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他们的特征。特别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他们往往具有复杂、多面的性格,不要说宝钗、袭人,即使像豪爽单纯的史湘云、道貌岸然的贾政,也不是由单一特征所构成的。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全书的主要内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也超出了”才子佳人“的模式。贾宝玉不是才高八斗、金榜题名的状元郎,而是蔑视功名利禄、”于国于家无望“的情痴林黛玉爱贾宝玉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从不曾劝贾宝玉去求什么功名利禄。正是在超脱了世俗偏见的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宝黛之间建立起相互爱慕高于其他一切的纯真爱情。

  这种爱情支持贾宝玉在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路上走得更远,爱情的毁灭使他割断了同封建家族的最后联系。贾宝玉最终弃世出家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彻底绝望实际上表达了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无情否定。

  初读《红楼梦》,困难就接踵而至。一张薄薄的纸页上挤满了令我眼花缭乱的文字,包括生僻字、文言文,许多诗词更是让我摸不着头脑,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则是让我糊里糊涂,如置身云里雾里,难得其中真味。有时读着,竟睡意难忍,趴在书上睡了过去。

  但这些并未阻挡我要将它看完的决心。我开始做笔记,自己手绘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图,切身体会到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复杂。我学会借助外物,无论是厚重的词典还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都在此过程中助我一臂之力。

  最令我着迷的,自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纠葛了。一次我读到一个场景:贾宝玉和林黛玉互表心意,用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以及很多我不知道的典故,便在网上查询,终于得知这是贾宝玉在向林黛玉表露自己的真心。在此过程中,我既收获了知识,又对书中的内容有了理解,那样一种心领神会的感受,更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难以言喻的昙花佳境,让人回味无穷。这样读书的兴趣和快乐自然就如期而至了。

  在长达二十多天的纠缠后,我终于将这本书“啃”完了。但我却不能就此满足,因为书中还有很多内容是我还不理解的,还有更多的深意和奥秘没有被挖掘。这样,我的感受和收获可能就很有限。于是我选择了在网上翻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和书评,以及一些红学家如周汝昌的著作,与他们的思想和心灵交流后,便有豁然开朗、拨云见日之感,《红楼梦》中的奥秘也才逐渐隐现。

  随着进一步深入了解,我才真正感受到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兴趣。也许读书就是如此,只有肯花心思去钻研,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奥妙。采用不同的方式,得到的知识和兴趣也许就更多。最终,这本书一定会对我们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让我们受益无穷。

《红楼梦》读后感14

  宝玉真是急性子,迫不及待地想和秦钟见面。秦钟大抵也是如此,可他说话不顶用。总在女儿堆里,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投的来的男玩伴,必然很兴奋。

  袭人方才的闷闷,此时的正论,请教诸公,设身处地,亦必是如此方是,真是曲尽情理,一字也不可少者。

  袭人好像一个母亲的形象,处处打点妥当,就连脚炉手炉里的碳也交代清楚了。上大学不免离家,母亲总是细致入微,准备好所有的东西,千叮咛万嘱咐。去上学念书是高兴的,可不能时时见到,也会闷闷不乐。不想让你走,可又无可奈何,内心虽早已下定决心,“到底意难平”。她们是同样的心情。

  训劣子李贵承申伤贾宝玉上学辞黛玉

  贾政要维护自己的威严形象,每次和宝玉说话,气氛都十分压抑,他是恨铁不成钢。他说宝玉“学了些精致的淘气”,挺有意思的,加了“精致”二字,反觉宝玉可爱了。李贵胆小害怕,慌不择路了。贾政是考取功名当的官,自然知道仕途上什么书最重要。出个门,几个长辈都要辞行,一个个见完,最后当然不忘黛玉了。在黛玉处“劳叨了半日,方撤身去了”,真是不舍呀。

  黛玉之问,宝玉之笑,两心一照,何等神工鬼斧之笔。

  宝姐姐是亲戚来做客,自然不去辞,黛玉明知故问,是想说“我可是赢了宝姐姐”。

  宝玉秦钟每日一同上学回家,关系日渐亲密,宝玉竟不顾辈分了。二人话语缠绵,举止亲昵,其他同学的闲言碎语就来了。薛蟠倒是什么都沾,养了两个小弟。多情风流的人相互欣赏,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喜好,我觉得那个人好,我要和他一起玩。“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我小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几个关系好的,上课时候悄悄说话,递个眼色什么的。初中见过不少,大多是两个女生之间,情意颇多。有时候还隔着我传个纸条,当时我感觉很不舒服,总是打扰影响我,仔细想想也没什么的,怎么没像宝玉一般呢?

  义学的出发点很好,可是学生个个心怀鬼胎,缺了严厉的先生,必定要出乱子。秦钟和香怜偷偷出去说话,金荣想从中取利,要挟这两个老实人,编说“贴的好烧饼”。告了状,反倒被说一顿。贾瑞这个不成器的,巴结薛蟠无果,找香怜、玉爱出气。欺软怕硬,不敢惹秦钟,是怕背后的宝玉。有贾瑞撑腰,金荣得意的很,越发口无遮拦了,他居然知道那么多。想一想,大概大家都知道吧。男子的貌美风流,越想越奇怪了。贾蔷毕竟大些,聪明,借刀杀人,火点上了,自己快溜。茗烟的语言就更粗俗了。不知哪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扔过一方砚来,马上就乱了套。贾兰和母亲李纨性格相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一激动,再多叫几个人来,“登时间鼎沸起来”。

  这两段写的是极精彩的,好像引爆气球,刚开始一个一个的来,接着三五个一起,乱成一锅粥了,贾瑞哪里管的过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丝丝入扣,好不精彩。等外头的大仆人进来才止住争端,大家当然各说各的理。宝玉见秦钟受了伤,哪里肯依啊。幸亏李贵在当中调停,才慢慢缓下来。茗烟是个挑事儿的,生怕主子吃了亏,不管事情闹多大。贾瑞小人姿态,只怕自己惹祸上身,好不容易息了此事。地位高就是不一样,决定自己做,其他人只有劝说的份儿。

《红楼梦》读后感15

  我想,黛玉此生,定然忘不了饯花神那日缤纷的落花。

  翻开红楼梦,眼前便立了一位绝色佳人。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我总想问她,关于红楼旧事,关于轮回因果。

  她总不答。

  我顺了她的视线向上望去,眼前是大观园的朱栏黛瓦,再远一些是暮春还未热闹起来的几杆荷叶,藻荇交横,在夜色中看不真切。

  再远些,便是薄雾浓云下的一弯月。

  “真真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我叹道。

  “那是张若虚的月亮”,蓦的,她开了口。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这是杜甫的月亮,不是我的。”她这样说着,又将视线移向散发着点点光晕的银钩。

  “我的月亮,暖得像怀抱,有时候遥不可及,有时又近在咫尺。”

  “我曾经想永远留住它来着。“

  ——但无论如何,一到天亮,就都成了一场温暖的梦。

  冷月葬花魂。

  她曾经也有过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的罢,我想,但自从母亲去世之后,她变得越来越患得患失,害怕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也害怕得到的东西最终又不属于自已,她不知道这世间还有什么东西是能够抓住的永恒。

  “你的月亮,是……”

  是宝玉吗?话未说完,我便后悔起自已的冒失,连忙住了口,小心地观察她的反应。

  “是,也不是。“过了许久,她才笑了,一双美眸仍旧望向远方,自顾自地说,“世间美好之物数不胜数,煮酒品茶,琴棋书画,风花雪月……我中意的,又何止一‘宝玉’呢?”

  她的视线扫过如今一片死寂的大观园,再如蜻蜓点水一般点在我身上。她的眼中似乎蓄了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又似乎映着暮春时节某个黄昏的落霞满天、乱云飞渡。

  “我曾静日生香,春困幽情;也曾荷锄葬花,燕泣残红;从年少无知,到缠绵病榻,到头来……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住。”

  我在月下细细端详她的面容,果真是倾国倾城中带着一点病态的苍白:“缠绵病榻,郁郁而终,这等结局,你……可有不甘?”

  “不甘?”她自嘲地笑笑,“有何不甘?纵使活着,又能改变什么?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我的泪已经还尽,倘若还在这尘世中逗留,这结局……恐怕不比现在好。”

  我尚在细细咀嚼她的话语,丝毫不觉晚风将书页吹动。待我回过神来,一本《红楼梦》已经翻得差不多了。我急忙站起身,却发现她的身影早已像云中月一样模糊不清。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的轻笑犹在耳边响起,“只怪我看不透罢了,人生……本就是一场短暂而艳丽的花事。”

  我急欲辨清她的样子,可重重迷雾模糊了她的容貌。然而在她的身影渐渐模糊的同时,我似乎也越发怀疑心中的臆想。眼前这个模糊的身影,真的是那个惊才绝艳的绛珠仙子林黛玉吗?

  “我当然是林黛玉了,”似是能听到我内心的想法,那个声音再次响起;“确切地说,我是你心里的林黛玉。”

  书页翻尽,那个袅袅婷婷的身影也消失不见。黛玉的故事已然结束,而作为读者的我的人生,正如一场花事一般,才刚刚开始。

【《红楼梦》读后感【热门】】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7-19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红楼梦》读后感【荐】10-01

《红楼梦》读后感【精】09-17

【荐】《红楼梦》读后感09-15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09-02

【推荐】《红楼梦》读后感08-28

2022红楼梦读后感08-12

【热】《红楼梦》读后感07-07

《红楼梦》个人读后感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