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读后感

时间:2022-04-16 08:17: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化人类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

  一个陡然突兀地发育起来的事物在其初成长过程中往往是要显示出一副毛手毛脚、甚至狼狈不堪的形款的。经历这种过程,不但是一般人在所难免的,就连在学术领域里某个新学科的冒头也往往是如此的。

  人类学的创始人是E。B。泰勒。他给我们留下的著作的内容所涉及到的是:宗教方面的和人的肢体语言方面的论述,其他的一般性话题的论述,以及关于文化问题的泛泛论述。在他的著作里找不到有关某一具体的人的群体的总体生存状况的论述材料。不止泰勒是如此;与他同一时代的诸多人类学者也是如此。

  人类学的第一次大转型发生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类学者开始专注于原始型的、自给自足的群体的研究,个案调查和深入田野蔚然成风。1940—1950年代,人类学再次发生转型,人类学者转向大型群居体的调查研究,理论上一切类型的人类社会都成为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美国人类学学者的研究最具开拓性,他们热衷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调研,积极推动人类学和社会学建立密切联系。“到如今,人类学者们都已经普遍认识到了这样一个道理:所谓小型社区实际上在社会结构上和文化传统上都和比它们大的社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们对于更大型的社区变得越来越关心了。”

  最初人类学家的目光并没有关注到农民这一阶层,他们认为农民问题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情,最开始进行农民问题研究的是美国人类学家。他们发现拉丁美洲众多土著部落和城镇或城市的生活有密切联系,从而强烈意识到:把各种社会和文化都逐一看作是(像原始型的自给自足的群体那样)“平行的、平等地位的、各自界限清晰的标本”的看法是片面的。作者指出,所有“耕种的农民们”都至少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耕种的目的都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为了攫取利润,所以耕地就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农民对籍以谋生的土地具有支配权,他们在这块耕地上操劳就成了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们也要仰仗乡绅们和城镇的居民来使自己的生活有保障,同时也不得不受后者的制约。因此,农民的社区是一个“不完全的社会”,这样的一个社区不能被看作是一个“社会结构”。农民的社区充斥着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社会关系,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分析它。作者将其定义为:一个基于传统和自己内心情感的纽带而使自己长期附着在一块土地上,而且对于这块土地有着充分的控制权。农民社会作为整体社会结构的一半,另外一半是精英阶层,他们往往占据着很少的一部分数量。这个小群体靠着广大俯首帖耳的百姓养活却又转过头欺压平民百姓。

  作为人数较少的精英阶层,他们占据着整个社会结构的一半甚至更多,精英阶层既掌握了管理世俗人们的权力又掌握了管理宗教事务的的权力,并将其作为支配农民的工具;精英阶层掌握着知识,是全社会智慧知识的创造者。精英阶层利用知识、神权和皇权掌控下层农民,并逐步把所有社会成员全部改造成农民。社会就分裂成上层统治阶层与僧侣阶层的大传统阶层和世俗人们创造的小传统阶层,大传统是在学堂和庙堂内培育出来的。而小传统是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地萌发出来的,然后它就在它诞生的那些乡村社区的无知群众的生活伦理摸爬滚打挣扎着持续下去。农民的文化为了让它自己能延续下去就必须不断地把它从外界舶来的思想传输给它所覆盖的整个社区。这样的文化只能说是“半个文化”。也是作为小传统的一部分。大传统在他们各自进化过程之中一直在影响着各自的社会,同时也在被无数的小传统所影响。在一个复杂的文明中,存在着多种不同层次的文化,成熟的大传统被当做典范推行,影响小传统。同时小传统也在影响着大传统,统领着大传统的大人物受到小传统影响就会把小传统中的某些元素融汇到大传统中。作者以印度和伊斯兰世界为例,展示了围绕着“传统”而做的组织工作:大传统的一些元素经由特殊的文化形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歌舞说唱表演、诠释和宣讲经典等)而被植入到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中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经常被改头换面;小传统的一些元素也会被大传统所吸收和改造;大传统和小传统互相依赖,共同演进。

  作为社会领域结构最基础的农民阶层,他们一方面接受着精英阶层为他们灌输的思想文化,一方面又发展着自己的特有文化,并以其庞大的阶层数量影响着精英阶层。全世界的农民都有几个共同的特性:①各个农民都依恋自己的土地。②打心底离不开在他们自己看来样样俱全的村庄或社区。③家是他宇宙的中心。④婚姻是他获得财源和物质生活的前提。⑤恪守代代愚居祖屋,靠男裔传嗣的准则。受佛朗西斯教授归纳的启发,作者把生存在公元前六世纪的鲍沃夏地区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近代生活在尤卡坦的玛雅印第安人的生活状况,以及生活在萨雷的单纯简朴的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发现农民群体有着他们自己的一套价值观:①从事于耕作的生活环境易于促使不同地区的农民们对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持大体相同的态度。②一个务农群体对于生活的总体所持的态度往往会类似于生活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的一个务农群体对于生活所持的总体态度。

  全世界的农民可能对于土地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对于玛雅印第安人来说,能够干农活是无上光荣的,这不仅是男性们的表现,而且种地者能够获得参加部落的宗教活动的资格。这或许是掌控着宗教祭祀活动的精英阶层故意为之,但是这并不妨碍玛雅印第安人将务农看做一项神圣的事业。对于古代英国乡村农民来说,务农能使他们一家过上体面的生活,那么他们就不会认为因为自己务农而在身份上低于精英阶层。而对于意大利南部的农民来说,他们务农不是因为务农能给他们带来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无法通过其他形式的活动获得生产生存资料,他们看着城里的乡绅和有钱人过着奢侈的生活而自己每天累死累活依旧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自然会对土地产生一种厌恶,连带着对自己的身份产生鄙夷,并由此发展成深深的自卑感,在面对精英阶层时,会觉得低人一等。传统的农民与乡绅关系是比较“保守”的,对于传统的农民来说,如果他们能从他们的劳动中获得基本生存资料,他们就会安静的接受精英阶层的统治,当农民阶层受到精英阶层的剥削不足以维持他们自身的生存,他们就会使用暴力手段来获得足以维持他们自身生存的物质资料,在这一过程中演化成新的精英阶层,重复以上过程。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农民在社会变革中一直充当保守力量,他们往往成为革命的绊脚石,农民常常是在阻拦着旧型社会的解体,而迅速的科技进步往往是造成旧社会解体的动因。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读后感(集锦15篇)03-13

文化宣传口号01-20

文化班级口号12-31

文化素养自我评价02-23

文化传承议论文10-25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1-30

社区文化体育工作计划01-18

乡镇文化站工作计划01-18

宿舍文化节策划书12-19

社区文化体育工作计划4篇02-25